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公众理解纳米科学:利益、风险和不确定性

发布时间:2017-09-20 10:09

  本文关键词:公众理解纳米科学:利益、风险和不确定性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科学和技术 后常规科学 公众理解科学 同权共享团体


【摘要】:感知和知识是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环节,纳米科学的涌现和迅速发展使得公众的认识和信任相对落后。对于技术的利益(福祉)、风险和不确定性,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作出反映,即"后常规科学"视角——强调对话情境下的知识融合,以及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后常规科学"的视角,为公众信任和分享科学知识提供了一种认识论上的支持,也促使更多专家意见之外的"同权共享团体"参与科学议题,进而为公众感知和理解纳米科学提供一种新的实践理念。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纳米科学和技术 后常规科学 公众理解科学 同权共享团体
【分类号】:G315;N49
【正文快照】: 感知和知识是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环节,对于科学风险和利益的感知,更是公众处理自身与新兴科技关系的关键指标。新兴的纳米科学和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表现出一种福祉技术的特点。同时,由于我们关于纳米技术的知识尚不完备,技术进程及产品在科学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军;徐鑫华;曹锡忠;孙成;;纳米技术的风险管理与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2 王国豫;龚超;张灿;;纳米伦理: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J];科学通报;2011年02期

3 王前;朱勤;李艺芸;;纳米技术风险管理的哲学思考[J];科学通报;2011年02期

4 牟绍艳;路遥;黄晓义;;纳米级二氧化硅微球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上的微米化组装包覆[J];应用化学;2011年12期

5 方华基;许为民;;科技风险识别差异及其治理:以纳米科技发展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迪欧;多级孔纳米分子筛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凯;纳米技术对社会影响的风险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芳;硅壳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生物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黄小丽;几种基于金的纳米粒子细胞生物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赵红蕾;NBIC会聚技术的社会影响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汝嘉;纳米银对硝化细菌以及SBR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的抑制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青云;公众理解科学的结果[J];学会;1996年03期

2 姜文平;发达国家重视科普工作[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1999年12期

3 ;英国:公众理解科学互联网网址[J];科技潮;1998年10期

4 周镇宏;;“公众理解科学”:一项功德无量的社会工程[J];同舟共进;1994年04期

5 李一平,崔月华;让公众理解科学是民族强盛的基础[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佟贺丰;公众理解科学中的矛盾现象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1期

7 陈发俊;;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05期

8 强亦忠;;议“公众理解科学”[J];科协论坛;2005年06期

9 佟贺丰;;公众理解科学中的“公众”身份辨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1期

10 ;我国学生获国际公众理解科学大会世界最高奖[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林;;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之我见[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2 王慧琳;;“公众理解科学”视角下的体育与公众理解[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高哈·拉扎;苏吉·辛格;;印度25年来公众理解科学研究及科学传播简史[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闻立时;黄荣芳;;纳米科学和技术——高技术的物质技术基础(摘要)[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5 李红林;曾国屏;;对米勒体系发展演变的考察——基于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的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6 王云岗;;公众理解科学与西藏科学普及[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何建华;林河山;;“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宪政之维[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卞毓麟;;新时期的天文教育和普及[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瑞贤;张卫;;中医科普要“科学”[A];2007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07年

10 刘培会;;国外科技馆展示多样性对我们的启示[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广菁;美国科促会如何推进公众理解科学[N];大众科技报;2003年

2 记者刘莉;撕破科技神秘面纱促进公众理解科学[N];科技日报;2002年

3 李大光;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解[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尹传红;中国追赶现代的脚印 公众理解科学的阶梯[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徐善衍 雷润琴;进一步推动公众理解科学[N];鞍山日报 ;2008年

6 孙珉;电视:公众理解科学的桥梁[N];人民日报;2001年

7 刘兵;以什么方式促进公众理解科学[N];学习时报;2006年

8 徐善衍邋雷润琴;进一步推动公众理解科学[N];光明日报;2008年

9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公众理解科学”的反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张开逊;让公众充分地理解和享受科学[N];学习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萱;基于PUS指标的“科学文化”指数模型及效度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婷;科学传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胡丽;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郑保章;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与调控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湘竹;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黄时进;农村公众理解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3 房芳;我国科教电视节目的创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5 周洪昌;公众科普教育模式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谷葳;电视科教节目制作和传播的新理念[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李敏;在国际背景下对《人民日报》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的报道的案例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8 王玉;我国报刊中类科学内容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董国豪;试论二十世纪中国科普的两次高峰[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程乐;有效提高重庆市社区科普教育活动实效的实现途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7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87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2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