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奇终身教育思想探微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riticism theory, anarchism theory and Marxist socialism theory, American educational theorist Erich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non-school society" in the early 1970s. It is believed that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increasing pover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learning is to promote human freedom, equ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at out-of-school learning is more valuable, and that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all of education. Learning network is an ideal form of education. His viewpoint coincides with the concept of modern lifelong edu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nd learning societ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729.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3 盛国军;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性、意义及困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王奎清;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5 易高峰;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6 朱华阳;《论主观》“公案”的理论解析——舒芜与胡风的思想比较[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李兵;解释学研究范式及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陈道远;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日常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孙朝霞;经验——成人学习中的重要影响因素[J];成人教育;2004年01期
10 傅庆涛;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探微[J];当代法学;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娟;对当代“无思”状态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4年
2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6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海燕;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李英;镜与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高亚春;论后现代思维范式的生成:关于德里达的解构策略[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李志强;灵魂的堕落,人性的悲哀——从对话理论看《姚尼奇》的创作[D];四川大学;2002年
6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张艳蓓;1960—1999年美国治理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政策演变及效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菲;二战后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慧兰;构建完备的社区教育网络──兼谈伊里奇“学习网络”理论及其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张晓宇;傅永春;;终生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建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1期
3 沈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影响[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4 姚玲;;当代国外成人教学观述评[J];成人教育;2007年08期
5 ;国外成人教育流派简介[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8年Z1期
6 吴遵民;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栾玉杰;不同利益群体影响下的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91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29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