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电子媒介传播与嘉绒“达尔尕”口承教育的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1 01:26
【摘要】:对于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而言,口头文化就是一部传世的无字之书。作为本研究个案的嘉绒藏族,正是川西众多少数民族中在口头文化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族群之一。“口传”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教育方式是嘉绒人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其中,“达尔尕”是其口传文化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嘉绒藏族生活中的百科全书”(马成富,1994),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几年,随着外在社会的现代变迁,尤其是声光电子媒介的广泛引入,“达尔尕”口头传承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问激烈的互动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族群的文化面临着断代的危机,而这种现象在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少数民族中同样相当普遍。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该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人类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所带来的发展欲望与对原有文明成果的尊重与传承的挑战,所以,这不仅是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更是对技术进程的人文检讨。 如何使口传文化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散发出新的“教育生命力”,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嘉绒村落和学校教育中媒介传播的影响与“达尔尕”变迁的文化动因,试图对电子传媒环境中民族口头文化持续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模式做出回答。 本研究基于详实的田野调查一手资料,通过运用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及文献研究等力。式,对嘉绒藏族村落中的“达尔尕”现代传承困境及其民族教育的价值诉求开展了研究。 首先,笔者对嘉绒藏族社区的自然条件、经济体系、社会组织形式、文化价值观念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嘉绒“达尔尕”之所以形成并在其族群历史上长期稳定地存在的原因是源于它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存的精神需求,在口头传承过程中担负着多元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 然后,本研究对嘉绒族群发展历史过程中“达尔尕”所担负的口承教育社会功能展开了详细分析。“达尔尕”作为族群生活中逐渐派生出的一种具有“礼仪”教化性质的无乐器徒歌形式,延续了嘉绒社会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其中的“合作”是整个族群社会长期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关于德、智、体的“美育”过程也贯穿在当地的口头教化之中,这是嘉绒文化中所流露的“自然的人化”过程。“达尔尕”形式活泼、生动,灵活而多变,激发了人们基于现实生活的联想和创造能力,其所有的教育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是一种社会经验与民族文化知识的产生、创造与再生产过程。 随后,本研究在充分认识了嘉绒“达尔尕”口头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之后,得出了现阶段传承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口承教育的传承断代问题,并以此矛盾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尝试性地总结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现代工业生产对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声光等电子传播媒体构建的电子媒介环境对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的取代,以及大批青年外出谋生面学校教育中民族语言教育又长期严重缺失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失落与荒芜的现状。 紧接着,本研究立足于对口承教育在人类古今教育史上所处重要意义的梳理,通过分析电子媒介影响下的民族传统传文化所面临危机,结合教育学、文化学、民族学的理论,提出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心族教育的方向应该是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心理需求。因此,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口承教育可基于以下方式实现可持续传承,包括学校教育与社区口承教育的多维度对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和互相理解、沟通,形成民族教育的整体;学校与社区的互助保障机制,保证社区中的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合理利用现代电子媒介手段,实现技术与民族口传文化保护的整合。 最后,在前面四个部分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技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本研究认为,由于电子媒介传播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可复制的文化作品和意识形态,人们对十口头教育的感受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口头文化的本质正在悄然改变。原初的“达尔尕”口承教育过程中,强调和重视的是由人体的口头表达、肢体动作、思维创作以及心灵沟通等‘系列特定动作方式,以及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性所构成的动作系统。整个教育过程是“在场”的,于过程中强调嘉绒社会中的长幼之序、尊卑之份、社会约束,这样的教育过程维系着嘉绒族群共同的信仰观、价值观及认同感。然而,这样的教育价值内涵正在被忽视和替代。不难发现,在人类文化的进步发展进程中,我们总是会不经意的用一种样态去代替另一种,出而不是以服务于个体的人的不断完善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性作为准则。对知识的理解,大部分人直觉性地首先将其视为书面化、文字化的类型,片面的以为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是权威的、系统的,能代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文明的,而忽略了人类口头文化及内涵。因此,笔者认为在所谓“技术垄断文化”时代的教育应当回到“人”的问题上来,即强调人的精神培养,充分关注_于优化人的生存,提升整体的人类的幸福感和人类社会的可长久一性发展。教育应当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帮助提升人类处理和使用由欲望带来的不断膨胀的知识的智慧过程。
【图文】:

地貌图,卫星图,丹巴县,卫星


约5820米;境内高低落差竟然达4coo多米。3丹巴县的整个村落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横向的挟河流走向,纵向的按山脉走向。从其地形图上看来,境内五水呈放射状分布,人们俗称“五沟”,其卫星图(如图1所示)看起来貌似一只“五角海星”静静地伏在青藏高原南缘,值得一提的是,正由于这样特殊的河谷分布,当地各条沟之间的语言并不相通,又分为巴底(嘉绒语)、巴旺、革什扎、二十四村、牛场方言等,特殊的语言分布,也充分证明了在过去相当长的若干年中,当地不同河谷中生活的人们交往并不频繁,极不便利的交通也为其各自创造和保存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礼俗等创造了条件。而这也是当地丰富的口头文化资源得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持的主要原因之一。丹巴县的气候复杂多样,既受到青藏高原气候影响,又因其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同时受到东南、西南风的影响,加之境内高山林立,致使其垂直气候代替了水平气候,全年当地降水量较少,年平均气温14.2℃

过程图,嘉绒,参与者,合作能力


学位论文二、嘉绒“达尔朵”口承教育的社会功于“激烈的动作少,,规则的动作多”,“节奏是一个特别单位的这种节奏的享乐无疑深深地盘踞在人体组织中……”。1倘若,我并不富足的土地上,激烈而震撼的歌舞旋律,反而会徒加参与劳的感受必然冲淡其原有的审美快感。在“达尔杂”中,嘉绒的参与者应该互相牵拉双臂,这不仅产生了对个人动作幅度一种社会教化的过程—要求参与者在群体的生活中应该学会别人交往中的合作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50;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安林;藏缅语族圈舞文化初探[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2 张诗亚;华夏民族认同的教育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3 ;关于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问题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贾安林;“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石小芳;姚璐;;论文化传统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8期

6 杨向荣;刘鑫;;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化生存镜像[J];传媒观察;2010年11期

7 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构成要件[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4期

8 孟凡丽;吕红日;;文化视域下的地方课程价值探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1期

9 普丽春;;论学校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1期

10 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来金;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2 陈雪;从断裂到弥合—山江纯苗区口传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凤东;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6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586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3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