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智障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18 23:24
【摘要】:为了使课程和教材更好的适应智障儿童 ,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对课程的开发形式和途径进行全方位探讨与实践。结果表明 ,家长和教师对我校的课程改革是较满意的 ,同时在学生安置及教材生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的方向是 :积极建构高校与特校的合作平台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图文】:

结构图,教育目标,课程模式,智障


和生活技能目标主要以“功能性课程模式”和“行为障碍取向课程模式”为指导,保证知识传授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详见图1)。3.2.2 课程计划的编制没有一种课程模式可以适应每一个智障儿童,不管是“发展性模式”,还是“功能性模式”都同时存在着优缺点,因此在智障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上,长36《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9期(总第51期)

示意图,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核心课程


验为组织重心,藉着直线式的发展、同心圆式的扩展、螺旋式的累积等组织方式,达到统整各项学习之目的”的核心课程理念(图2)。图2 课程结构示意图(2)编制其它课程教学指引围绕社会适应科这门核心课程,我们开始编写其它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沟通、实用算术、唱游、美工等基础性课程具有严谨的内部逻辑性和系统性,在编写相应的教学指引时也必须重视课程“纵的顺序”(详见图3)。3.3 教材的编写3.3.1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在涉及个人、家庭、社区、地区、国家、世界等知识范畴里进行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帮助学生掌握从适应环境到解决生活问题的各方面的知识,逐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3.3·2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螺旋形式”发展原则进行安排。智障学生的学习内容要经过仔细选择,才能符合他们的能力和需要。?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景;冯军梅;曹雪梅;;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陈玲;;独立学院英语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思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3 尚建军;;语文课程资源的遴选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4 李江林;物理知识结构与物理教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5 曾庆全,邓春燕;谈用“比”的方法进行计算机教学[J];河池师专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6 普列文;;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S1期

7 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8 李璞;;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教师招聘测评模型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梁大中;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与理科教学改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10 袁立新,詹利;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展望[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闫杰;;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创立及优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秦国柱;李娟;;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与思考[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可兴;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继红;我国区域教育发展状况评价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张蔚磊;大学英语教师绩效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佳;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悦;上海部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孙伟伟;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孙士博;培智学校智力落后学生教育支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旭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车军华;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中义;高等教育信息化用户满意度主成分分析与评价[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黄辉;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燕;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智障教育中的运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徐娥;王蓉蓉;;云南民族地区中、重度智障儿童素质培养方法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3年06期

3 尹德涛;中国大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06期

4 任宝利;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J];北京教育;2003年06期

5 袁迎春;论以教师为本位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探索;2003年10期

6 宋怡;对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初步构想[J];北京教育;2004年01期

7 韦盛海;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04年02期

8 王洪亮;对职业教育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韦鸿岸,黄尚英;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教育;2004年17期

10 邓纯仁;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矛盾及其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2 马锦镜;;文化筑底蕴,传统生光辉——谈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3 张晶晶;;开发校本课程,转变教学方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4 孙方;;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孙亚静;;农村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种子画》——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孙方;;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7 丁志平;;《民间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汪卫敏;;校本课程之化学实验探究一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9 陈妮娅;;校本课程背景中的教师专业成长[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刘义华;李敏;;开发篮球校本课程的调查与分析[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梁杰 通讯员 谢铭德 刘晓鸣;让先进理念扎根实践大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崔允o7;校本课程有哪些开发类型[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谭南周;学生从校本课程中得到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开发创新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N];天津教育报;2007年

5 林燕英;校本教材流行各校园[N];中山日报;2007年

6 朱海录;把乡土文化“请”进校园[N];无锡日报;2007年

7 王瑟;乌鲁木齐:校本课程有喜有忧[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时伟 通讯员 李耐久;吐故纳新永向前[N];莱芜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许丰;看苏州实小解读校本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 徐铁臣;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N];美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 郑桂华;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龚坚;土家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淑岩;以校本课程建构透视牧区教育的自由与多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夏雪梅;课程变革实施过程的研究:学校组织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德如;论课程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7年

8 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西南大学;2006年

9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一钢;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红宇;社会生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初步教学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欧阳欢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潘英甫;从图式理论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材料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蓉娟;高中物理专题研修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黄号号;高校开展定向运动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7 何凤龙;竖笛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永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兰芳;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许军;中小学校本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89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589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0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