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儿童双语语义表征方式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瑶族儿童双语语义表征方式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瑶族儿童 双语者 跨通道 语义表征 瑶语 负启动效应 表征方式 第一语言 汉语 优势地位
【摘要】:选取49名会讲汉语和民族语的瑶族儿童为被试,通过跨通道语义启动的颜色判断和真假词判断的两个实验,考察了双语语义的表征方式。结果发现:1.在瑶语与汉语两种语言里,瑶族儿童的优势语言为第一语言(L1)瑶语;2.从语言发展看,瑶族儿童瑶语的第一语言优势地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3.瑶族儿童的L1对汉语(L2)产生了明显的启动,这说明瑶语和汉语有很强的语义表征联结,支持了语义的共同存贮理论。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瑶族儿童 双语者 跨通道 语义表征 瑶语 负启动效应 表征方式 第一语言 汉语 优势地位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xxy005)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70810)
【分类号】:G752.0
【正文快照】: 一、前言关于语言的内部表征以及双语者表征模式的问题,在早期理论假设的水平上Kolers(1963)提出了两种相对立的存储假设。一种为“共同存储”(sharedstorage)理论,该理论认为双语者的两种语言形式共享着同一个语义表征系统,虽然它们有着各自的信息、词汇、句法的加工系统,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盛瑞鑫;热比古丽·白克力;郭桃梅;;熟练维-汉双语者汉语语义的通达机制[J];心理学探新;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彭聃龄;汉语信息加工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20年研究工作的回顾[J];当代语言学;2004年04期
2 刘伟志,梁宁建,刘晓虹,陈晓霞,邓光辉,刘涛生;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的实验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龚少英,方富熹;不熟练汉英双语学习者第二语言词汇和概念表征的特点[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4 李利;莫雷;王瑞明;罗雪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2006年05期
5 刘伟志;刘明波;;中-英双语语义通达机制的启动效应实验[J];心理学探新;2005年04期
6 盛瑞鑫;热比古丽·白克力;郭桃梅;;熟练维-汉双语者汉语语义的通达机制[J];心理学探新;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万会;;心理词汇的表征与二语词汇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闰荣;汉—英双语者中英文词汇加工的ERP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志;中英双语者知识表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邱艳妮;跨通道呈现方式下的汉英语义启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高晓天;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汉英双语“认知—知识双元结构”表征[D];西华大学;2007年
4 罗雪莹;词汇的形式与语义因素对双语掩蔽翻译启动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蔡韦龄;CFS效应下中英双语者语言与自尊的相关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丽;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的性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慧惠;蒙古族双语者双语表征的语义启动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仕光;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组织方式的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许贵芳;不熟练汉英双语者语言表征与切换的ERP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冬梅;从英汉“双元结构”透视成年人英语阅读学习机制[D];西华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兴均;;壮语通用词汇中的动物名词音义关系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杜琳;;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机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3 闫嵘,俞国良,张磊;双语儿童语音意识与词汇认读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4 林泳海,张必隐;中文阅读中的语音类似效果[J];心理学报;1999年01期
5 郭可教,杨奇志;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1期
6 刘君栓;;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J];语文学刊;2005年24期
7 舒华,柏晓利,韩在柱,毕彦超;词汇表征和加工理论及其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J];应用心理学;2003年02期
8 石毓智;;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认知心理学证据[J];语言研究;2007年03期
9 陈宝国;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旭光;汉语语感的认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今旦;试谈苗族地区的小学汉语文教学[J];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03期
2 马德元;从社会语言学看新疆的双语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3 刘又辛;;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的几个学术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4 常忠烈;论双语制[J];河北学刊;1990年02期
5 文卫平;应当重视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能动作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6 阳志清;;从语码转换研究看社会语言学研究之不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7 丁石庆;双语类型及我国双语研究综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3年03期
8 肖平;;儿童双语形成的关键年龄和教育[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04期
9 谭旭伦;论双语语言能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10 梁谷子;浅论南宁市多语现象[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学良;;论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2 谢必伟;;小议外语听力理解中语言的心理表征[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徐艳平;;基于认知分析的哲学的新道路——从双语研究看意识[A];科学·认知·意识——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文集[C];2004年
4 郭智颖;张积家;;语言在双语患者心理治疗中的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祁志强;丁国盛;彭聃龄;;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过程中的代码切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亚鹏;董奇;;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切换与选择的神经机制:来自ER—fMRI的证据[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姜敏敏;;舌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利;莫雷;王瑞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刘伟志;梁宁建;高旭辰;;中国大学生第二语言知识的心理表征特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罗雪莹;;多义词对熟练中-英双语者的心理表征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学文/编译;讲双语者两种语言何以能够互不干扰?[N];科学时报;2002年
2 覃绍英;对双语文的认识和思考[N];贵州民族报;2005年
3 周清;学外语可推迟老年痴呆症发作[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丁国盛;中英双语者词汇表征与加工的脑机制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凌;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2 黎明;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SPITM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玉花;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句子理解过程中的线索竞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4 丁瑶;大学英语词汇习得中心理词汇的渐进[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琦;中英文双语者语义加工的词频相关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6 杨梅;从神经语言学角度论述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基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7 朴哲华;英/朝语码转换的适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勇;汉英汉语者双语脑激活模式fMRI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9 刘伟志;中英双语者知识表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顾彤宇;双语消费者对双语品牌名的评价[D];东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99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89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