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孤独感 人际信任 积极应对方式 消极应对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福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现状及关系。方法:对三所学校266名学生随机抽样,采用UCLA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人际信任、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高的孤独感。孤独感不存在年级、性别差异,但存在校际差异,福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师大学生。③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均比大二大三学生优越。大二大三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④师大学生相对于医大和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积极。⑤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孤独感和其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结论:人际信任、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不具有预测性;积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性。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孤独感 人际信任 积极应对方式 消极应对方式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1.1孤独感的理解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1]。Peplau的说法较受赞同:孤独涉及个体对社会相互作用的数量和质量的感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2 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3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4 梁宝勇,郭倩玉,郭良才,杜桂芝,刘畅;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分类与估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芹;师范院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袁枫;;青年人压力管理之探析[J];北方经济;2006年18期
3 孙璞;殷恒婵;林小群;;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4期
5 张恩泰;韩丕国;谢忠明;;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康静梅;于冬;暴占光;;心理问题的形成机理及社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师晓宁,刘晓虹,徐燕,李川云;军校医学生日常困扰的评定与分析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2期
8 陈晓云;刑讯逼供行为心理分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年06期
9 豆宏健;环境应激及其应对[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曾尔亢,梁渊,王红,吴植恩;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浙宁;2-5岁超常儿童对数的认知及其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曾守锤;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发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田中初;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纪梅;七情学说的历史与心理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左志宏;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10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琼;科技人员工作应激及其对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2 杨桦;比较视野中的西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新生挫折及其应对方式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刘卫华;反省与心理健康之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胡建兵;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海荣;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钰琳;南方战区特殊环境下战士心理健康教育诊断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8 朱炜良;警察职业应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庞旭民;新疆塔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4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5 谢斌;当代大学的紧迫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年03期
6 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吴远;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传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Z2期
10 韦耀阳;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雪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及人际信任对孤独感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9期
2 林燕;;大学生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金艳玲;顾昭明;;硕士研究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2期
4 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5 常若松;王瑜;熊亚刚;;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谭雪晴;;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张建齐;;流动中学生孤独感和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8 谭千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双赫,饶锋,任芳,张荣华,单玲;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10 张雪琴;大学生孤独感的分析与调适[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阿勐;刘宣文;;大学新生的移动电话使用对入学后孤独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马利艳;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晓培;孔祥海;石文典;;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嘉玮;崔光成;张冬冬;;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5 曲可佳;邹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能力、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刘艳;谷传华;;大学生社会性问题解决、社交状况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班兰美;李彩娜;;大学生依恋、自尊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邓莎莎;王小运;;网络活动与大学生抑郁心理及孤独感的相关性[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袁焱;孙艳平;单欣欣;;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娟;张大均;;家庭功能对高中生孤独感影响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方日报记者 章梅 实习生 卢妮娜 杨婵妮;给孤贫儿童心灵抚慰更重要[N];南方日报;2010年
2 ;IAD信息时代对青少年的挑战[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3 郝卫江;流动儿童究竟该在哪上学[N];中国妇女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罗国淮;帮助孩子解开“成长的烦恼”[N];深圳特区报;2007年
5 德龙;被孩子窥视到性生活怎么办[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蔡虹;恋爱课能否解决“爱无能”[N];北京科技报;2011年
7 记者 卢素仙;80—90%儿童喜欢动物伴侣[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光财;“留守儿童”的学校管理[N];汉中日报;2007年
9 夏邑县原种场 段越林 范成立;应大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N];河南科技报;2006年
10 高君波;“学生减负”别给家长添忧[N];人民代表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淑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实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瑞;研究生学业拖延、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秦梅;大学生网络激情与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亚灵;西藏班中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9 何雯;两类家庭关系不利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与社会行为、孤独感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10 于海明;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5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00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