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发布时间:2017-10-10 20:12

  本文关键词: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更多相关文章: 生命 成长 设计 教育技术 逻辑起点


【摘要】:技术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进而产生了技术人。对于教育技术及技术人,有技术学、哲学和教育学原理等三种思想方式。在教育学原理视野中的技术通向人的生命成长和社会文化,通向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在回应技术时代挑战的同时,教育也在主动改变技术本身,改变技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为技术确定来自教育的评价尺度。而且,也在向技术发出只属于教育的召唤,对教育技术的根本目标和最大价值,为最好的教育和人性化的教育技术,确立教育技术学而不是技术学的标准。设计教育技术,就是设计教育存在,就是设计和促进人的生命成长。这既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生命 成长 设计 教育技术 逻辑起点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一、对于教育,技术究竟改变了什么技术如何为人的生命成长奠基?这既是教育技术学思考技术这个公共问题时,首先涌出的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起点性问题。技术欲为人的生命成长奠基,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样的人奠基?”教育技术学首先是一种有关“教育技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秀彬;;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陈越红;裴磊;;电影声音技术:人类思维的外化显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刘美凤;王春蕾;徐恩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必要性及其评判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廖金英;谢太平;;传播技术的隐忧:以手机媒体为分析对象——从2009年“3·15”晚会说起[J];今传媒;2009年07期

5 陈香莹;陶晋;;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儿童社区网站的设计[J];包装工程;2010年S1期

6 陈仁伟;陆梅芳;;高师院校理工科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08年22期

7 周蓉;;重建一座幸福的童诗花园——浅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诗的传播[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6期

8 何良玉;;网络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J];沧桑;2008年01期

9 葛进平;;浙江农村与城镇青少年大众文化接触及影响对比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苏小林;关群;;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宝珍;;浅析叛逆期青少年对电视的逆反心理[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赵爱莲;;一致与差异——中美儿童媒介使用状况比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王迪;;儿童对电视广告中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智笑;;STS—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陈多闻;陈凡;;技术使用的STS反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多闻;陈凡;;技术使用的哲学初探[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程海东;陈多闻;;技术使用的本质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叶晓璐;;从意识形态批判到技术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和芬伯格技术理论的比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2 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明伟;媒介形态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5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蔡林波;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山东大学;2005年

8 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鹏泽;中日学生对媒体态度的比较研究及提高媒体素养的策略[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秦U,

本文编号:1008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008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c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