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视角的新课程实施程度评量模式研究——“关注为本采纳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本文关键词:基于教师视角的新课程实施程度评量模式研究——“关注为本采纳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实施程度评量 “关注为本采纳模式” 关心发展阶段 课程实施水平 新课改 教师 评量模式 新课程实施 个人化 关注变革
【摘要】:我国新课改从试点到正式实施,历经曲折,已基本完成第一周期的启动、尝试,并逐步走向新一轮的深化、推广阶段。但如何更科学地评量课程实施的程度,我国还未能在评价方法与模式上展开深入研究。霍尔等人总结出的"关注为本采纳模式"是国际上迄今为止有一定影响力的课程实施评量工具。将这一模式进行本土化验证,无论对促进世界课程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丰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课程实施程度评量 “关注为本采纳模式” 关心发展阶段 课程实施水平 新课改 教师 评量模式 新课程实施 个人化 关注变革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基本完成第一周期循环,并逐步走向新一轮的深化、推广阶段。了解新课改的实施水平、推进情况以及改革过程中学校的变化,诊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使我们明确所处的位置并及时提供反馈和借鉴。在新课改实施程度的测评上,国内学者通常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刘波;新课改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说"不"[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年05期
2 李丽;“新课改”: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赵洪涛;警惕新课改中的“鸡肋效应”[J];校长阅刊;2004年10期
4 陈振华;为什么不会做教师了[J];人民教育;2004年10期
5 阮仁文;新课改中教师应思考的几个问题[J];教育艺术;2005年06期
6 杜伟 ,石书英;如何缓解新课改带来的心理压力[J];教书育人;2004年21期
7 刘丽娟;谈新课改中的教师有效备课?[J];黑河教育;2004年04期
8 布春华,张景义;新课改中的“严”[J];内蒙古教育;2005年07期
9 姜丽萍,彭丽敏;谈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换[J];黑河教育;2004年03期
10 莫冬娟;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J];广西教育;2004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设;;在新课改中当好校长[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2 郭伟章;张凤霞;;新课改实施中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及其对策[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3 李晴;;地理新课改推进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文光;;新课改课并非新颖课[A];第六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喜凤;赵红兵;郭海英;;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6 张桂玲;;教师在远程开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7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8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陈叶华;张景才;;新课程呼唤智慧型教师[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10 王玲琴;;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莹;高中新课改:9月1日吹响集结号[N];秦皇岛日报;2009年
2 邓兴军 陈凯;高中新课改尝试“长短课”[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记者 皮曙初;高中新课改,莫让农村孩子越落越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文雯;高中新课改,在期待与困惑中到来[N];玉溪日报;2009年
5 王小兵;新课改:向“说课”说不[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孝感市实验高中 肖颖;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N];孝感日报;2010年
7 陇南市一中 陈刚;新课改的探索与思考[N];甘肃日报;2010年
8 察隅县完小 玉珍;对新课改的体验[N];林芝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徐启建 宋全政;刘X 引领课改五年[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康劲 实习生 宋志辉;城乡差距成甘肃新课改“门槛”[N];工人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郑秋贤;“冲破坚冰”——三位浸入式教师成长的故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余珍有;教师的交际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振华;论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建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廖华红;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校本培训[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戴吉亮;适应高中新课改的高等师范课程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金泉;新课改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季祥国;浅论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D];苏州大学;2004年
7 陈小莉;论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樊华;教师对口语课堂参与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魏磊;新课改条件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82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08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