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结构的探析及问卷编制

发布时间:2017-10-27 05:39

  本文关键词: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结构的探析及问卷编制


  更多相关文章: 外来工子女 心理弹性 探索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


【摘要】:采用自编的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问卷,通过对1099名外来工子弟学校初中生的调查,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手段探索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结构。结果表明: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弹性结构由情绪的消极性,情绪的积极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目标感,自我认知,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助人和参与的倾向构成,此8个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54.38%,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好;8个因子可进一步概括为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两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了模型构想的有效性;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876,分半信度系数为0.841。结论: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两维8因子模型的结构合理,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 心理弹性 探索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
【基金】:广州市人文社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结构探索”成果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民工子女心理弹性结构及关联因素研究”成果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前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流入城市,形成颇具特色的青少年群体———外来工子女。由于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工作性质一般以体力劳动、服务性工作或个体经营为主,收入偏低,家庭教育环境不佳,同时,也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宁越敏;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7年02期

2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3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维良;教师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张力为;信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力为;效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张正河,谭向勇;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5 梁宝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6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7 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8 唐正芬,冯曦云,赵旭东;家庭动力学特征与青少年应付方式及违法犯罪的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2期

9 李津,李小妹,刘明,高睿;农村贫困地区老年人心理社会问题及应付方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02期

10 韩永菊;急诊科护士SCL-90测试结果与应付方式选择的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Tan Xianm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RESEARCH IN COPING STRATEGY OF ARCHER[A];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sian-South Pacific Association of Sport Psychology[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德;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蔡新会;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研究——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4年

3 叶鹏举;乡城人口迁移大潮中的上海人口与就业:现状及将来预测——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人口学思考[D];复旦大学;2004年

4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邱国盛;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常青;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洪;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前福;中国人口小城镇化道路与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龚丽云;上海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金蓓蓓;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的心理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金钊;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碧岚;离异女性复原力的个案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2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3 钟甫宁,徐志刚,栾敬东;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1年02期

4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李晓文,孙晓玲;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的丰富性及其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4期

6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7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8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9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10 胡国清 ,孙振球,黄正南;高中生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的研制与考评[J];中国卫生统计;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惠惠;刘巧兰;胡冰霜;;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同伴关系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6期

2 熊庆秋;;团体辅导提升高师专科生心理弹性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3 张佳佳;李敏;彭李;韩爱华;廖文君;;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4 郑裕鸿;范方;喻承甫;罗廷琛;;青少年感恩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5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童秋萍;唐日新;罗洁琴;;初中学生心理弹性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书萍;;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骆鹏程;李永鑫;;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任彩霞;;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江明辉;;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心理弹性干预[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10年

6 吕薇;王振宏;;积极情绪、心理资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书萍;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陈晶晶;亲子沟通特点对海外留守儿童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谭晟;考研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登峰;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苏瑜;福建长乐3~5岁海外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会丽;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8 周璐璐;同性恋者的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程丽;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学习动机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10 谢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2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02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