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与研究——兼论外语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
本文关键词:论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与研究——兼论外语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 外语教育技术 间性理论 哲学视角
【摘要】:现代教学系统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间性理论的哲学思想,教育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更加凸显了间性理论作为现代外语教育技术学科哲学基础的重要性。从推动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需要出发,用间性理论的哲学视角,重点探讨多模态教学实践模式。根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原则、多模态原则和跨文化原则,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MAP(Multimodal APPLEPIE,或称"多模态苹果派"),强调在MAP的教学应用中,要突出主体互动,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有效的多模态教学。同时,鉴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实践的复杂性、艰巨性,提出通过社团实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文化。
【作者单位】: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 外语教育技术 间性理论 哲学视角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大学外语专项课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项目编号:GPA105003)阶段性成果 河南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立项资助
【分类号】:H319.3
【正文快照】: 1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哲学基础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充分认识其作为语言教育的学科属性,要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理论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效果。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教育学转向,主要表现为教育技术与外语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2 余胜泉,陈玲;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3 郑德聘;;间性理论与文化间性[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郭万群,杨永林;虚拟环境下的语言教学研究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焦彩珍;;有效教学几种形态的动力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1期
6 秦秀白;;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7期
7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年04期
8 康伟;;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致思取向及教育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10 杨永林;丁韬;;从社团实践理论到英语写作课堂——快乐写作八要素[J];中国外语;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素音;;多媒体英语课堂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和传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田鑫;;大学英美文学赏析中多模态教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郭炎武;罗小娟;;多模态协同在儿童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本体价值[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魏少敏;现代学习理论及中西方教育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刘敏;;博客环境下大学英语过程写作实证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金月;;探讨信息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7 刘艳方;;多模态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8 李芒;;学习生存性视域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彭漪;杨海燕;;多模态平面商业广告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党军;;双语词典的多模态化——用户·词典·编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广州;;从多模态话语理论角度来看交际教学法中的角色扮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海明;个人学习环境的活动建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佟颖;社会符号学与翻译基本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旭卿;信息技术中介的教育实习环境创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柏宏权;适应性教学系统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恩华;篮球赛事网络英语新闻报道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徐艳艳;系统功能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商业广告语篇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莎;教师课堂话语的多模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祖华;多模态话语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陈荫;上海世博会英文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蜀君;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广告语篇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钟巧平;ICT在丹麦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顺臣;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科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郭雪;高校英语教学中PPT课件的多模态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邱崇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与何克抗教授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3 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4 邱崇光;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现状的冷思考——从“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争论谈起[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5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6 靳涌韬;;合作—竞争教学:专业发展训练的有效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2期
7 王才勇;;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郝文武;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J];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9 张福全;;关于课堂教学的动力性原则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年30期
10 韩红;文化间性话语中语义研究的自我理解[J];外语学刊;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于学勇;;合作原则的哲学视角[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张法春;肖德法;;语言学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2期
3 莫锦国;许能锐;刘殠;;与外语教育技术整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01期
4 魏彩霞;;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哲学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5 骆北刚;黄军利;;基于哲学视角的英语教师教育目标转向的理据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6 王淑花;田丽;;普通本科与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目标及课程体系构建的哲学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09期
7 王泽霞;;从Bickerton语言哲学视角谈口译动态思维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邵慧娟;;语言哲学视角下外语自主学习的话语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陈春霞;;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视角看外语电教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李东;袁素卓;李梦园;;体验哲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体验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庭军;从语言哲学视角看译文读者的地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慧颖;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婧超;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文本意义的开放性[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胡琴;从哲学视角分析安乐哲和罗思文的《论语》英译[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2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0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