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重德传统及其现代启示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书院重德传统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最好运用是在书院教育中。历代书院大师们都把以德育人作为书院教育的理念,将道德品质的培育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在长期的实践中,书院大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对儒家德育理论的继承和改造、综合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与有效的实施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不失其积极的借鉴价值。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关键词】: 书院 重德传统 现代启示
【基金】:2008年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BZX053) 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既有别于官学又不同于私学的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从唐代萌芽伊始,便迅速发展,在宋代名扬天下,进而普及于明清,历时竟达千余载。中国古代书院在千余年的发展史上,始终发扬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把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对生徒的道德修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5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8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叶远厚;王阳明哲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郭淑新;朱子、阳明圣人观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清春;;王阳明的格物实践及其本体论转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2 张思齐;;从《小雅·小e房词橐椎墓采爰嫒輀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4 施旭升;;阴阳与虚实:京剧艺术的辩证法[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承相;朱子早年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戴和冰;《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易类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3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董煜宇;朱熹科学思想管窥[D];郑州大学;2001年
5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贺红霞;王心敬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云;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周莉;论个体价值观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向振湘;阳明心学与明代书院[D];湖南大学;2002年
10 郑明星;刘宗周政治思想论[D];湖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岌;谢青;;王守仁书院教育思想浅谈[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2 雷凤忠;郭大卫;;书院教育在兴化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程禹文;;从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看阮元的办学特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金鱼为;;江苏的古代教育与人才培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朱汉民;;湖湘学派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黄新宪;;清代闽南书院特色考略[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王立赋;;吴嵩梁与鹅湖书院[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吕sァ∈迪吧,
本文编号:1128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28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