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视角
本文关键词:心理弹性: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视角
【摘要】: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机制,受个体、学校、就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其提升策略应注重发掘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文章从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提出了通过讲座、积极心理学课程、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提升大学生个体心理优势、培养灵活的应对策略、调动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等途径,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基金】: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为0902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树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作为公共心理健康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所有学生在学习能力、社交技巧、情绪调节、挫折应对、人格完善等几个方面获得积极的适应与健康的发展,它的任务定位与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评价与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江明辉;;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支持系统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02期
2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辛小林;葛秀杰;施春艳;崔文香;;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09期
4 金灿;;培养大学生心理韧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3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琳琳;;结构主义视野关照下《鼻》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2 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3 刘恋;葛喜平;;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2期
4 朱红;;个性化深度辅导与首都大学生发展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5 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杨若文;朱希良;;新闻情感信息传播主体的情感水平——新闻情感信息传播探讨之五[J];今传媒;2008年01期
7 蔡丹阳;;京郊农民对建设新农村态度的调研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刘海珍;丁凤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和谐校园的构建[J];才智;2008年22期
9 孙颖;杨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归因与对策[J];才智;2011年10期
10 段晓娅;;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才智;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贵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课堂管理浅论[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严敏沁;吴慧;焦文燕;;普通话水平测试强化培训班学员的心理研究及其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盛洁;任福勇;袁圣明;;城市公共空间之趣味化设计[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X;张昌娟;;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求“趣”[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6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7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8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杨鲁静;品格优势的评估及其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燕;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卫忠;江阴市农村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雁;论数学教学积极心理场的构建[D];苏州大学;2010年
4 姚莲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心态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蒋苏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涵与结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王青华;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赵姗;高中教师胜任力、教学效能感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陈燕飞;员工希望、幸福感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谢振旺;大学生感恩特质的量表及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家华;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洪发;马新民;;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引导[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6 陈建文,王滔;关于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几个基本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7期
7 辛小林;葛秀杰;施春艳;崔文香;;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09期
8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许燕平;宋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03期
10 石s,
本文编号:1304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0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