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本文关键词:性别角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出处:《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将性别角色教育纳入视野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学校中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偏见、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失调等因素,均不利于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作为同一性认同危机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需要学校教育不断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结合校本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全方位开发,从而实现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正常社会化。
[Abstract]:At present, adolescent gender role increasingly fuzzy phenomen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the view of gender role education will have greater necessity. The school inherent in gender role stereotypes, gender bias in textbooks, teachers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sex ratio and other factor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gender role. As the same gender role an identity crisis adolescent fuzzy phenomenon, need ongoing school education idea renewal, 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combining element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goal, cont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of four aspect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gender role educ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o as to realize the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the normal socializ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项目批准号:2008—JD—020)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项目批准号:2008—JKGHAZD—077)
【分类号】:G423.07
【正文快照】: 不久前,有关媒体发表的《中性化倾向威胁中小学男生》一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报道称目前中小学男生中软弱、没有担当勇气的多了,而有抱负和理想的少了。其实,,不只是男生中性化,女孩中性化也不是个别现象,社会的急剧变迁给青少年的中性化、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玉燕;儿童性别角色差异及其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玉英;;性别平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李介,雒焕国;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公平问题[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铁生兰;;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构成现状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4 邓巍;;大众媒介对女研究生形象塑造的偏差[J];青年记者;2006年02期
5 孟维娜;;不适应的男孩[J];青年研究;2009年04期
6 曾壤;彭在钦;;论铁凝《大浴女》中的女性意识[J];求索;2008年09期
7 陈雨亭;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3期
8 刘猛;江菲;;论儿童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06期
9 史红;论教育的社会性别主流化[J];教育探索;2005年05期
10 张清;;性别正义:迈向宪治的社会性别[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孟维娜;;不适应的男孩[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何文胜;;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彦;论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12期
2 郑晓梅;论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J];江苏教育;2003年09期
3 何成泽;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质[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Z1期
4 谢丽英;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J];职教通讯;2003年11期
5 李争;如何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走访郑州市金水区教科室主任潘英[J];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12期
6 吴升山,宿广才;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2期
7 翟生明;;校本课程是……[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5年01期
8 钟国榜;;试论校本课程的思考及其开发[J];中国农村教育;2005年Z2期
9 周书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30期
10 郭成英;;真实的言说 有益的探索——评《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故事》[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绍强;;山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2 韦彦良;;农村化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袁才方;;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范式的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活动教材《古都春秋——循徐霞客足迹·探家园奥秘》分册简介[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5 哈尔滨市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总课题组;魏振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报告[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6 沈立;;立足真实 力求有效[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7 姜长松;曹兴吉;;鸡西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8 翁绮睿;;英国全纳课程的发展进程与困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丁土根;;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高起点发展[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10 陈可伟;;基于气象探秘校本课程开发的小学气象科普特色教育初探[A];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经验交流会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泸州外国语学校幼儿园 罗琳;幼儿园幼儿性别角色教育[N];泸州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洪伟 汪伟;重视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N];天津日报;2011年
3 王斌华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系教授;厘清校本课程开发的六大误解[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高利民 第一百中学副校长,教育管理硕士,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几要素[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单江新;浅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N];伊犁日报(汉);2010年
6 建湖县草堰初级中学 李延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构想[N];江苏教育报;2008年
7 朱云福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姜建华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办公室主任;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现实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o7;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吴刚平;背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九江三中 曹荣星;九江三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N];九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金焕;上海市初级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与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覃浩;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赵丽;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灿玲;高中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乌婷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向宏伟;土家族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唐洁;源于少数民族地区游戏的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魏娜娜;基于学校品牌经营的民办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丽敏;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徐峰;江苏省吴江市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57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57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