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班化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深层思考
本文选题:小班化教育 + 教师教育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摘要】:小班化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个性化要求的必然产物。适应这一要求,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走上了小班化教育改革之路。具体来看,以上海、北京率先进行小班改革试点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试点之前的"自在阶段"和试点之后的"自觉阶段"。这其中有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亦有遗漏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打破"单一化",实现研究主体的多样化;二是摒弃"一元化",实现研究范式的多元化;三是普及小班化教育,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Abstract]:Small-class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individualized requirement of talent quality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o meet this demand, our country also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mall class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90s. Specifically, Shanghai and Beijing take the lead in small class reform as two stages: the "free stage" before the experiment and the "conscious stage" after the pilot. Among them,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re worth summing up and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first, to break "unitization" and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subjects; second, to abandon "monism" and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 third, to popularize small-class education.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re in the countryside.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市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分类号】:G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晓川,李莉莉;小班化教育——推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形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1期
2 黄华;;美国赠地学院创立的当地经济因素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郝艳萍,闰明涛;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考察[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4 王璐;从文化视角透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5 陈时见;甄丽娜;;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历史发展、主要形式与基本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6 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3期
7 于翠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靳贵珍;内战之前美国高教“课程设置”的沿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靳贵珍;美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历史透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靳贵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比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华峰;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姚云;美国高等教育立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屈书杰;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20世纪美国黑人教育[D];河北大学;2002年
6 范明;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7 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赛先;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万君;师范物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烁;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借鉴[D];河北大学;2000年
3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周青山;我国小学小班化教育问题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华;美国基层教育行政体制研究及其对中国基层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怀民;不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8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薇;论美国高等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雯;校本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校本管理实践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兹暑;美国两党治国政策的重新定位——克林顿的中间路线[J];世界历史;2001年02期
2 郑立达;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09期
3 庞红卫;对小班化教育的几点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澜;跨世纪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年02期
2 ;《教师报》第十三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征稿启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3 杨园园;;浅论教师职业定位与教师教育[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征稿启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7期
5 刘晓敏;;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高亚男;;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教师教育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7 李克军;陈君;;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吴小蓉;;从专业化发展视阈看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2期
9 邱国锋;;依托客家文化资源,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嘉应学院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创新[J];嘉应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潘海燕;;关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策略的若干思考[J];教育导刊;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志武;;教师教育空间模式的转型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2 吕春菊;薛瑞香;;爱的真诚中[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姚建国;;立足国情 放眼未来 尽快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教育制度[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春花;;教师文化:教师专业成长之应有视角[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谢丽惠;;浅论师德建设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袁秀利;;关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7 张旭东;崔瑞海;孔令伟;宁凯;;教师专业化视阈下的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8 田山俊;;中国古代师资养成特点探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陈驹;;教学设计训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10 黄云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探讨[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宦建新 通讯员单启宁;杭州首推“教师教育券”[N];科技日报;2003年
2 沙河口区教育局局长 崔冬光;教师教育是立校根本[N];大连日报;2009年
3 北京师范大学 方增泉;教师教育亟待建立国家标准[N];光明日报;2010年
4 ;我市举行教师教育工作现场会[N];自贡日报;2010年
5 赵凤平;绘就大连教师教育新蓝图[N];大连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褚清源;破解教师教育发展困境之路[N];中国教师报;2011年
7 甄德山;教师教育的创新之路[N];天津教育报;2011年
8 戚业国;变革中的教师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
9 蒋莉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教师教育是看不见的教育生产力[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记者 王德华;我市教师教育工作亮点纷呈[N];咸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静;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吕耀中;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秦立霞;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马艳芬;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奇;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引领下的自主专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齐丹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小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4 江海英;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慧兰;英美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肖平;美国教师联盟之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洪希;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中英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琛;关于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福海;关于教师学习的理论与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宁静;我国近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变迁[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97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797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