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课堂教学习俗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影响——与课堂教学制度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19 06:44
【摘要】:课堂教学习俗与课堂教学制度相比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意愿、所需时间、途径几个方面的影响皆有特殊性。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制度与课堂教学习俗,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产生协同影响,并注意它们的不同,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
[Abstract]:Compared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classroom teaching custom has special influence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gree, willingness, time and way. Teachers should make use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and classroom teaching custom to produce the synergistic influence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
【分类号】:G42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江源;魏杰;;论教育习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朱则光;;会的同学请举手——关于教学细节的追问[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20期

3 刘志生;习俗与思想政治工作[J];唯实;1999年11期

4 段作章;;课堂教学改革的冲突与融合[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审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吴小立;;物品特性与产权效率的决定[J];财贸研究;2009年03期

3 刘胡权;;教育民俗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4 伍湘陵;;“习俗”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解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5 杨荣君;;财政外部性的博弈论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肖良武;;制约近代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黄海涛;;试论经济伦理的历史类型及其普遍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杜长征;;司马迁经济自由主义新诠:宏旨、结构及困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洪名勇;施国庆;;文化变迁与习俗元制度的演化[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10 胡松;;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的探索和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明;身份产权变革[D];吉林大学;2011年

2 唐兵;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贺东;不确定性、能力与企业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卞克文;穆塞韦尼与乌干达的发展研究(1986-2006)[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磊;信用体系演化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王佳佳;论学校制度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永能;大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结构演化机理与优化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姜修宪;环境·制度·政府[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洪名勇;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其实施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贞祥;新课程实践中农村小学教师角色冲突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立英;基于模块网状产业链的恩施茶叶产业化发展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3 陈功;习俗难尽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婷婷;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国志;富裕壮乡的文化开发行为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赵冲;论教育者的资格[D];山西大学;2009年

7 刘慧;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D];湘潭大学;2009年

8 张春;城市生活中定期集市的民俗学观察[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广正;民营经济发展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10 赵留梅;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习俗[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5期

2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0期

3 王鉴;张晓洁;;试论预设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生;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方略[J];教育评论;2003年05期

2 郭朝红,王彬;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09期

3 支玖红;案例教学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杨沫辉,唐解珍;试论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王秀英;跨省区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在萌动[J];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05期

6 武俊学;李向英;;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途径[J];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01期

7 赵瑞情;范国睿;;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6年07期

8 徐云燕;;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6年11期

9 丁文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10 ;文摘[J];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娟;;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反思——以西北某县为例[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淑芬;;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重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邓泽军;;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继和;米佳琳;陈芳芳;;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能源教育政策及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张源源;邬志辉;;美国HTS学校教师发展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小栋;孙河川;;发展性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任年基;;论韩国城乡学校中教师轮岗体系的问题与任务(英文)[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向明;;教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李伯玲;袁桂林;谢李雪;;县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及其破解——Y县的个案[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大根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由“积累”走向“转型”的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夏禾;十六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苏州日报;2010年

3 杨柳青一中 安玉静;让生命成长走进教师专业发展历程[N];天津教育报;2010年

4 弓彩玲;复兴区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邯郸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万鸿涛 王斗天 通讯员 陈伟文 陈冬平 陈有新;罗湖强势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深圳商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王亮;庆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陇东报;2011年

7 记者 丁雷;为教师专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N];大连日报;2009年

8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颖惠 张干萍;阅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武明恩 罗移山;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湘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特级教师 李重庚;构建教育生态环境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湘潭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田莉;校本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秦立霞;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美;面向知识社会的教师学习——发展适应性专长[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青;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赵静;运用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艳;美国教师组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张进;教学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郝少平;实践生存论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6 卢菲;中小学网络教师培训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白永然;理论与经验之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反思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燕华;运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赵承琳;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90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190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8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