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视阈下的学校德育
本文关键词:隐性课程视阈下的学校德育
【摘要】:论文简要分析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和内涵,探讨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以期引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作者单位】: 上海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
【关键词】: 隐性课程 学校 德育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自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W·Jackson)于1968年在《课堂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来,隐性课程便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逐渐形成了结构功能论、现象诠释学、社会批判理论等流派,并由课程论的研究课题逐渐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德育学、教育哲学等研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志方;张金良;;从情感维度整合中学物理教学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卫萍;陈雪梅;;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袁玉婷;新课程实施中的家校合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杨子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叶扶荣;;蔡元培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7 王义高;;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核心思想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8 马新功;;创建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 实施和谐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9 骆映;体育教学学生主体参与价值略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静波;;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课态度及成因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玉生;;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机制新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俏华;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日飞;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峰;基于育人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宏卓;小学教室物理环境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永春;初中小班化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德毅;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时间管理方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毕兰凤;大学生自我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任建春;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课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黄媛媛;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唐爱琴;高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衔接与具体做法[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孙勤;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庆生;;隐性课程角度下的学科课程育德定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2 解北茂,张宏政;隐性课程的特点、功能及优化[J];山东教育科研;1998年01期
3 李桂峰;开发《品德与社会》隐性课程的意义和途径[J];广西教育;2003年33期
4 杨丹妮;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Ⅱ)——有声无形的校园广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23期
5 张伟平;学科知识类隐性课程的问题、诱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7期
6 谷晓菲;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与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Z2期
7 贾坤;剑南路小学重视隐性课程建设[J];四川教育;1999年10期
8 冀学锋;成人高师院校隐性课程本质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9 曹志希,何玲梅;大学英语教育隐性课程研究的内容、意义及方法[J];教育科学;2002年06期
10 冯惠敏,黄明东,甘雯;隐性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的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所学校带富了一个村[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2 唐发年;;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刍议[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邓仕鸣;廖先平;廖亚南;;“挖掘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创建和谐校园环境”课题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李传义;;面向市场 挑战未来[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5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6 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策略[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7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积国;;浅谈如何发挥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成身宝;;以改革和创新促进技校自我发展[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10 周玲;;论学校营销[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处理好一志愿与二、三志愿关系[N];北京日报;2004年
2 记者 仝春建;青岛成立首家保险消费者学校[N];中国保险报;2003年
3 苏州花园新城小学 吴云霞;学校CI与标识效应[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4 英子 晓萱 盛冬蕾;镇江:学校与社区面对面[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5 彭兴庭;让学生当家 让学校守法[N];中国妇女报;2005年
6 许争;打工子弟怎么过暑期[N];中国妇女报;2005年
7 张米扬;塑胶跑道有毒无毒:靠学校把环保关不现实[N];中国改革报;2004年
8 云荣布扎木苏 作者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在创业中发展 在奋进中跨越[N];中国改革报;2004年
9 ;北京化工大学:以培养高级化工人才为己任[N];中国化工报;2004年
10 记者 宋兰兰 实习生 马永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亟待提速[N];长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世民;错位与抉择[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郑频频;上海市社区控烟干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吴祖强;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苏延青;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调查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艳娜;大学新建校区隐性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延立军;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卫卫;生态文化视野下语文隐性课程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志华;幼儿园隐性课程研究和启示[D];河北大学;2011年
7 孙克岩;隐性课程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辅助性调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晓静;成人教育隐性课程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兰梅林;中学音乐隐性课程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卢汉雄;创建健康学校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82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8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