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 体系取向 问题取向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摘要】:"体系取向"和"问题取向"是当前学科研究的两种取向。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体系取向"以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为核心目的,"问题取向"则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旨趣。这两种研究取向各有利弊。"体系取向"在构建完备的教育技术体系的同时,易产生"为了体系而体系"的研究偏差,并导致学科领域的泛化、学科建设的封闭和狭隘等;"问题取向"使得教育技术学研究在保持鲜活性和生命力的同时,易导致研究流于"现象",缺乏深刻性、建设性与系统性。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的分离,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是实现"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统一的抓手,是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应然之道。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研究 体系取向 问题取向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与基本轨迹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技术学范畴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08-ZD-00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一、学科研究的两种取向关于“学科”这个概念,据《辞海》解释,其基本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历史学、教育学等;二是指教学科目,即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如普通中小学的政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雪;;也谈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2 苏辛;;问题意识[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1期
3 汪基德;;由教育信息技术的定义所想起的问题——兼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领域中概念的泛化与歧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4 焦建利;;教育技术学研究:问题与正务[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5 梁云真;汪基德;;反本质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定义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6 唐纪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动因与路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之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03期
8 彭阳红;;从“体系建构”到“问题研究”——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6期
9 冯振广,荣今兴;逻辑起点问题琐谈[J];河南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10 侯怀银;刘光艳;;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以20世纪下半叶为中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大椿;[N];光明日报;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宗红;;E-learning与深化高职实训改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蔡冠群;张新民;;对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分析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赵巍;将多媒体技术转化为教学效益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左建军;徐麟;;中医院校多媒体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代海芳;汤菊香;张志勇;;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6 牛海彬;白媛媛;;教师话语的理想架构及现实依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周丽红;;高校体育课程形成性成绩及基本考核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9 苏同福;樊素芳;袁超;周斌;宫长荣;;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芳;师范院校IT资源库建设的媒体素材分类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琛;赵双;赵桐;;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郑迅;;用更广泛的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活动——以录制视频活动为例[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朱莹;贾永兴;;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方法研究[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2年论文集[C];2012年
5 孙盛萍;杨皓;;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6 王贵芬;;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培育与建设——基于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互动关系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王雪娟;;构建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探寻[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9 吴於人;倪忠强;王祖源;;论高校通用型课程教学网络系统的通用性设计[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10 刘金广;;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福祥;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D];西南大学;2011年
7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欧阳忠明;跨溪建屋:学科互涉视阈下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凤英;代理签名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模型及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翠萍;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金明;高等农业院校学科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宇航;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超;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孟宪翔;网络电视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逯昌浩;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晓勇;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法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艳敏;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林凯;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2 李祺;论教育信息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3 甄暾;对电化教育概念和本质的新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4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5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8 孙绍荣;关于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思考[J];教育科学;1991年01期
9 孙宏安;学科教育学的一个逻辑起点[J];教育科学;1995年03期
10 张斌贤;从“学科体系时代”到“问题取向时代”——试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J];教育科学;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中客;;十个人的十句话[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2期
2 ;教育技术学[J];语文教学通讯;1987年02期
3 梁云飞;乔瑞兵;汤东初;;关于教育技术学非师范专业教学的创新建议[J];魅力中国;2009年24期
4 周士琳;;教育技术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年07期
5 焦建利;叶力汉;;教育技术的复杂性与复杂的教育技术学——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教育技术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公建伟;;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05期
7 王宏;;从生态位现象看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晋一鸣;孔惠洁;;对美国教育技术定义变迁的若干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0年03期
9 张海,王以宁;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定义和领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的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10 焦建利;;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春玲;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任丽萍;中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玉梅;广西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4 肖冬宝;Learning2.0:理念、学习活动设计及其管理[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仁杰;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高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蔚治国;基于绩效技术的高职院校技能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郝中超;对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价值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一博;基于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模型建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朋飞;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中成员学习交互行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10 张洪霞;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85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8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