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8-04 06:17

  本文关键词: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及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孤独感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摘要】:孤独感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关于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的研究应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指出大学生的人格、归因方式等个人因素、社会支持与领悟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等对孤独感有重要影响。针对众多影响因素,从个人人格的完善、自身和学校提供社会支持及家庭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有利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帮助大学生战胜孤独感。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关键词】孤独感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y301)
【分类号】:G647;B844.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孤独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1]国内外研究表明孤独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2][3]。在大学生中,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3.9%。[4]高孤独感的体验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涛;席波;王翠丽;徐立柱;;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5期

2 胡捷;;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4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5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6 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周喜华,符明秋,于志涛,李小军;孤独与父母教养方式、体育参与的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予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2 罗明亮;论家庭因素对一体化大专成就动机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肖鸣政;能绩人才观的人力资源开发学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肖鸣政;;党政领导人才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郑宁;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张楚廷;全面发展实质即个性发展——重温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8 庞丽娟,胡娟;论社会化及其现代教育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张建勇;;大学生心态的研究进展[J];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宋凯;国内外球迷现象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李序科;;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史彩娥;张安让;苗维进;;自我设障倾向的形成与矫正[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4 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汉民;;中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杜丽丽;;音乐心理剧对流浪儿童自尊水平干预的研究[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志伟;面向用户意图的智能人机交互[D];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01年

2 陶云;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有或无配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少华;不同认知任务中人格特质对信息加工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6 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马蕾;企业组织惯域理论研究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9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敖小兰;中国局处级干部领导能力及有关特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慧;中学生物观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3 何静;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魏峰;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峻;初中学生场认知方式特点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7 孙志凤;高中生自尊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8 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向玉贞;合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韦晓;汉语“人格”与“性格”的内隐概念及其心理结构的本土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2 江琴;;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证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朱克京,吴汉荣,田书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年01期

4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5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6 谢斌;当代大学的紧迫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年03期

7 涂相仁,朱翠伟;体育运动的心理效应[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8 肖征;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陈笑丽;付彩云;;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及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9期

10 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团体干预方法[J];青年研究;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克 ,陈守成;从未来派到无产阶级诗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年03期

2 沈建翌;人应当怎样生存下去——美国当代“反英雄”形象浅析[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4期

3 赵长天;;棋瘾[J];上海文学;1980年11期

4 吴小林;婉约之中显爽健——苏轼《贺新郎》赏析[J];名作欣赏;1981年04期

5 陈嘉冠;对《谈谈井上靖的小说》一文的几点意见[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4期

6 钱t敝

本文编号:618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618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8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