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教育伦理视角的解析
本文关键词:简论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教育伦理视角的解析
【摘要】:在倡导教育"以人为本"的现时代,教育要想很好地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必须建立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上。教育要走进生活、关注生命、体验情感,要把教育当作生活来创造。从完整的意义来说,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既是教育向生活的贴近,也是生活向教育的延伸,即教育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教育回归了生活世界就是将教育与人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在领悟人的使命中去除生活事实的遮蔽,达至澄明和无蔽的自由存在状态。因此,人的自由存在及其本质实现是教育回归生活的终极价值诉求。
【作者单位】: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关键词】: 教育 回归生活 生命 自由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JD710016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生活化的民主教育应该是一项促进生命发展和生活完善的价值创造活动。教育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的知性活动领域,不仅能将历史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不断提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教育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交往和微妙的心灵接触,其本身就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正聿;寻找“意义”:哲学的生活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2 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张群芳;《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3 白春阳;全球化语境中的“交往”理论初探[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李庆霞,关健;理性的演进与哲学的回映[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5 周家荣;廉永杰;;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人本特征[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6 刘晖;;政府绩效对合法性水平层级差异的作用机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高秦伟;论社会保障行政中的正当程序[J];比较法研究;2005年04期
8 蒋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民族性与相互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9 郑富兴;范增钍;;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10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有志;张淑锵;;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期执政[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3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冷小青;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丽娜;主体间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假设[D];西北大学;2001年
7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8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琥;;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2 胡卫珍;;国内学者“教育回归生活”研究综述:现状与不足[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2期
3 杨翠娥;;论教育的哲学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4 徐建平;;浅谈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内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云;;教育即生活[J];山西教育(管理);2011年07期
6 涂俊芳;;杜威的教师职能观及其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陈洁;;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9期
8 罗祖兵;;教学即“可能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9 罗芳;;试论日常教学生活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养成[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10 杨小微;;在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危机”中寻找“转机”[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贤君;张雪强;;杜威“教育即生活”新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金辉;;而立之年再思考[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文婷;高成;;“李约瑟问题”对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一个农村孩子眼中的教育与生活[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张礼永;;重新认识葛雷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蒋良富;;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9 姚家群;;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立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行福;解读“教育即生活”[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辽宁省朝阳市第四高级中学生物组 杨彩莲;教育即生活[N];学知报;2010年
3 天津中学 李登举;教育即生活[N];天津教育报;2009年
4 孙振东;歧义颇多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刘惊铎 刘慧;回归生活世界促发道德体验[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余小茅;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如何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王鉴;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2006年
8 陈平;培育“生活教育”的土壤[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闫学;教育“方程”的一种解法:以实用来回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张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主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五种理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承敏;教育随笔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2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3 曾水兵;从单向性到整体性:人学观转变与现代教育路向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6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房慧;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胜;“教育即生活”的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万俊;论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邰杰;基于经验的杜威教育哲学基本命题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杜瑞;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慧;论教师职业角色的生活化[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宗孝;回归生活:教育范式的历史转换[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兵;教育即批判[D];西南大学;2011年
8 高瑜;解读杜威教育思想[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姚炎昕;教育即交往[D];西南大学;2012年
10 邓海霞;道德教育生活化[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43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74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