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

发布时间:2017-08-27 04:17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的本质 主体技术 客体技术


【摘要】: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在"客体技术"和"主体技术"的框架中,从技术的目的性出发进行思索。教育技术归属于"主体技术"的范畴,具有明显的主体性质。在此假设引领下,进一步认识到对实体技术的教学意义和功效的开发是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社会性的伟大发挥,也是技术的人性和社会性的具体表现。认识实体技术的可能性,并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地、策略性地发挥实体技术的教育教学功效是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关键词】技术的本质 主体技术 客体技术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信息化学习方式区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学习方式中存在着“信息技术”这个要素。由于这个技术要素的存在,使得信息化学习方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新的问题。如何面对理论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原点”上找原因——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技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裴娣娜;基于原创的超越:我国教学研究方法论的现代构建[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2 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1998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对私有制的再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2 张传文,张红;试论道德与法律的矛盾运动——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分析对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文丰安;;论改革户籍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4 丰子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其把握方式与寻求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刘曙光;;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刘喜珍;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和合”价值目标及其现代转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吴高君;奴隶制工商经济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8 陈西平;;中国树文化内涵及渊源探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论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王立红;;创新普通高等院校健美操课程模式,实现体育价值的多元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于春玲;卢立峰;;和谐社会生态价值观的哲学反思——兼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价值观及其启示[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张野;;论文献的双重属性:知识性与商品性[A];高校信息理论研究[C];1997年

6 钟瑛;;试论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及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实践的指导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金瓯;;“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学解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席酉民;王亚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和价值[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志阳;;创业资本,一种新投资方式还是新资本形态?[A];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国清;;诗歌与治疗: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龙;金融国际化效应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帕哈尔丁·伊沙米丁;维吾尔传统工艺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3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冯颜利;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苏州大学;2002年

6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吕耀明;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厦门大学;2002年

8 赵建国;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9 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卫玲;人力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制度创新[D];西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彬;高中地理反思性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吕宜平;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丁立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经济形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5 胡林英;论生活与德育目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尹力;体制转轨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稳定[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晓红;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保民;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10 李晓娟;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重塑[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郑金洲;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4期

4 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744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744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7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