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21:26
本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校园欺侮引发的自杀或暴力事件激增,校园欺侮开始受到世界众多国家教育或心理机构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国际性的热点问题,各国相继展开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我国自1999年引入国外“欺侮”概念以来,很多学者也相继展开过相应的调查。但这些调查大都集中在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对农村地区的涉入还不是很深,目前国内研究者对校园欺侮行为的研究还处于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描述性阶段,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理论框架。尽管一些研究者已经提出解决欺侮问题的对策,但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还是以日常惯例来处理校园欺侮问题。一些学生、教师、家长对欺侮现象的认识还不是很明朗化,普遍性的认为欺侮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会逐渐减少,无需刻意重视;家长认为解决欺侮应该是学校和教师分内的事;当学校处理校园欺侮问题不力时,学生应该能够自己寻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由于没有一个适用的理论来指导,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没有注意到农村地区的特性,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 本研究以农村中小学为切入点,本着从保护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出发,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来揭示欺侮行为背后的心理学依据和行为学依据,以弥补我国对校园欺侮行为研究的不足,并期望为我国校园欺侮行为理论的整体构建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校园欺侮”行为研究的提出、理论依据、意义和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方案。 第二部分:“校园欺侮”行为研究概述。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的厘定、该问题的研究背景及对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视角和观点的论述。 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 第四部分:根据调查问卷,对“校园欺侮”行为从社会、校园、家庭、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诸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第五部分:通过第四部分的分析和针对农村中小学的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欺侮 校园欺侮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一、校园欺侮行为研究概述12-27
- (一) 相关概念界定12-14
- 1. 欺侮12
- 2. 校园欺侮12-13
- 3. 欺侮和暴力、侵犯13-14
- (二) 校园欺侮行为的研究背景14-16
- (三)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视角和观点16-27
- 1. 国外相关研究的主要视角和观点16-24
- 2. 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视角和观点24-27
- 二、农村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调查27-42
- (一) 校园欺侮行为构成要素27-30
- 1. 欺侮者27-28
- 2. 被欺侮者28-29
- 3. 欺侮/被欺侮者29-30
- (二) 校园欺侮行为调查分析30-38
- 1. 学生对校园欺侮行为的认识30-31
- 2. 校园欺侮行为总体现状31
- 3. 校园欺侮行为发生的原因31-32
- 4. 被欺侮者现状32-35
- 5. 欺侮者现状35-37
- 6. 校园欺侮行为发生地点37
- 7. 发现欺侮现象后态度37-38
- (三) 校园欺侮行为特点38-42
- 1. 校园欺侮行为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38-39
- 2. 校园欺侮行为具有非均衡性39-40
- 3. 校园欺侮行为具有隐蔽性40-41
- 4. 校园欺侮行为具有持续性41-42
- 三、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归因分析42-51
- (一) 社会文化层面的原因42-44
- 1. 不良风气的侵蚀42-43
- 2. 媒介暴力的侵染43
- 3. 法制规约的缺失43-44
- (二) 学校层面的原因44-46
- 1. 校规控制性过强44
- 2. 预防治理措施匮乏44-45
- 3. 校园隐蔽场所监管不力45
- 4. 教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45-46
- (三) 学生群体层面的原因46-47
- 1. 朋友群体少46
- 2. 旁观者群体态度冷漠46-47
- 3. 受欺侮者群体隐瞒47
- 4. 欺侮者群体自控能力差47
- (四) 学生个体层面的原因47-49
- 1. 个人性格因素47-48
- 2. 个人缺乏重视48
- 3. 被迫的报复心理48-49
- (五) 家庭环境层面的原因49-51
- 1. 暂时性残缺家庭结构的负功能49
- 2. 暴力型教养方式的不良影响49-51
- 四、校园欺侮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策略51-59
- (一) 社会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51-53
- 1. 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51-52
- 2. 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反欺侮措施52
- 3. 加强媒介自律,净化媒体环境52-53
- 4. 建立欺侮援助机构,提供心理辅导53
- (二) 学校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53-56
- 1. 树立人本化观念,加强制度创新53-54
- 2. 宣传反欺侮政策,提高教师干预能力54-55
- 3. 加强隐蔽场所监管,治理校园周边环境55
- 4. 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55-56
- (三) 学生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56-57
- 1. 针对欺侮者设计干预策略56-57
- 2. 针对被欺侮者设计干预策略57
- 3. 针对旁观者设计干预策略57
- (四) 家庭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57-59
- 1. 加强亲子沟通57-58
- 2. 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58-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6
- 附录66-70
- 后记70-7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会莉;初中校园欺侮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高丽娜;农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调查及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96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896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