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孝道教育缺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孝道教育缺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摘要】:孝道教育是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新时期孝道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关系国家未来的进步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 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关键词】: 青少年 孝道教育 对策研究
【基金】:2009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2009FZXDID)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当前青少年孝道教育缺失的现状与表现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孝道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不论从国家,还是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青少年的孝道教育都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没有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才使得青少年的孝道行为存在严重缺失。(一)从思想观念上对孝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哲;;关于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几点新认识[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李萌;;浅谈学校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7期
3 王茂东;李芳;;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透视[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04期
4 付国宾;;青少年孝道缺失的文化溯源与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8期
5 潘俊臣;;“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现实意义[J];教书育人;2011年1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蔚;张文新;陈亮;;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愤怒情绪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张开锦;;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江西赣南师院课题组;;《社会、家庭、学校与青少年心理》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石起才;;从青少年偷窃心理的发展看立足教育的重要性[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梁一芳;;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6 孙亮;孙殿武;;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占江;;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慧明;连云港成立首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基地[N];江苏教育报;2011年
2 李岚 吴丽平;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关注未成年人成长[N];安徽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杨春莲 通讯员 符斌;“法治”铸安宁 “德治”润心田[N];钦州日报;2010年
5 刘贵德 刘波;六街镇开展校园法制宣传[N];玉溪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胡洪月;辍学孩子:爱我,请鼓励我[N];河北农民报;2011年
7 记者 秦志勇 吴文彪 通讯员姚巨才;童年只有一次 教育不能重来[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高初建;那毛骨悚然的“嘿嘿”一笑[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9 记者 侯国胜 孙晓清;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N];商丘日报;2010年
10 吴自春;“八耻八荣”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N];张掖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笛虹;学校道德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梅;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意珠;提高我国青少年学校德育成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柯瑞煌;澳门青少年偏差行为问卷信度和效度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成碧;青少年学生心理暴力及其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李雨璇;农村留守中学生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杨欣;运用手机媒体提高青少年德育教育效果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敏;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10 郑志萍;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00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0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