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师文化
本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师文化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文化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马赛克 创新思维方式 专业精神 个人主义 文化传统 前提条件 教育信念
【摘要】:教师文化是教师教育信念、专业精神、创新思维方式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目前的教师文化本质上仍是一种与教师的技术熟练者身份相适应的"适应型文化",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文化障碍:保守的文化传统;"专业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职业倦怠与沉默;部分教师的人格缺陷等。"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社会教师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确立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师文化为我们认识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文化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马赛克 创新思维方式 专业精神 个人主义 文化传统 前提条件 教育信念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实现的,教师发展和教育革新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很大程度上蕴涵于教师文化之中,如果没有教师文化深层次的支持,任何教师发展和教育革新都将是灵魂匾乏的短视行为。从教师文化研究的新取向理解教师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2 刘万海;从“课程”到“教师”——课程研究域的转向与教师文化重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明;澄清“教学假定”以“对话”促进教师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11期
2 柳德玉;论经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意义[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4期
3 郑祥荣;体操普修课程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马玉宾;熊梅;;教师文化的变革与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杨秀清;浅谈有效教学的心理能力[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年S1期
6 曹中平,文方圆;批判反思型教师的反思实践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7 毛德华,周晚田,白解红;大学环境教育的实施框架体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郭维平;关于反思性数学教学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2期
9 李小红,邓友超;教师反思何以可能——以学校组织文化为视角[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10 刘正伟;培养反思型教师:从教育实习开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秀清;;浅谈有效教学的心理能力[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秦元东;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妲;教师的观念与外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其国;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与课程变革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魏艳;小学教师创造性人才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慧霞;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辛治洋;论阿普尔教育理论的批判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艺泉;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施莉;中小学校校本教师培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8 祝金莺;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理论及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玲;教师创造性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何晓雷;民族地区校本教研之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高弟子强——狠抓在职教师的进修工作[J];四川教育;1982年03期
2 李炳南;宁锦衷;;省编简师函授语文教材概说[J];湖南教育;1982年03期
3 张继兴;;讲清算理是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关键[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2年06期
4 ;认真做好小学教师文化业务补课及考核工作[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1982年08期
5 ;千方百计抓好师资培训工作[J];安徽教育;1983年05期
6 周一贯;;积极解决矛盾 抓好师资培训[J];人民教育;1983年08期
7 徐远航;省教育工会召开全省工作会议[J];安徽教育;1984年05期
8 丁林国;;农村小学怎样开展教研活动[J];小学教学研究;1985年06期
9 ;祁门县规定乡管理教育八项职责[J];安徽教育;1986年04期
10 胡佑圣;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提高文化水平[J];江西教育;198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妮娅;;校本课程背景中的教师专业成长[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刘赣洪;危文斌;;教育叙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秀蓉;;中西文化差异与EFL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孙生礼;;微型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便捷之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5 张发新;;现代学校文化建构刍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汪家宝;;美国E-learning理念的产生与发展[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赵玉;周元春;;基于行动研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贾成净;;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翟希民 管忠学;为了桃李更芬芳[N];西安日报;2000年
3 深圳教育学院 焦名海 陈润梅;文化判断力:未来教师的重要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 马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北京师范大学 陈山奇;网上教育与教育观念的变革[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琦;网上教育与教育观念的变革[N];光明日报;2001年
7 记者 夏欣;北京出现“教师发展学校”[N];光明日报;2001年
8 崔允o7(作者单位: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实验区校本课程研讨会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记者 李建平;高中课改借来“外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刘秀全;教学行为改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中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海玲;制度下的教师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余进利;五向度课程领导框架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一俊;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傅树京;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唐芬芬;教师文化的课堂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林晓华;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潘颖;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田秋华;校本培训模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文涛;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庆华;英国示范学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慧霞;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16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01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