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本文关键词: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摘要】:传教士来华后,女子教育就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传教士密切相关。传教士对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宣传,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校,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传教士传入的女子教育模式,为中国女子教育做了示范;传教士还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教职人员。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传教士 教会 女校 女子教育
【分类号】:B979;G529
【正文快照】: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力,社会没有为女子开设的学校。鸦片战争后,来华的传教士为了加快基督福音的传播步伐,着手建立教会女校,从此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女子不能入校学习的封建习俗。从1844年女传教士阿尔德赛在宁波创办教会女塾开始,到1926年传教士开办的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海鹏;近代基督教会在华妇女事业研究(1840—1920)[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刘卫,徐国利;胡适论西方在华教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许小东;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张珍珍;朱镜人;;教育交流对安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崔长青;;翻译教材的描写性探因[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王帅;;比较新罗与日本的遣唐留学生教育活动[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郑金洲;;教育起源研究十七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杜成宪;;对“中国教育史”的几层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黄英;吴洪成;;论近代史上的教育先驱容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周铁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刘鹏;个人品德的建设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程伟礼;;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3 薛菁;近代教会女学与中国传统女教──兼及中国妇女解放[J];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胡思庸;西方传教士与晚清的格致学[J];近代史研究;1985年06期
5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J];近代史研究;1986年02期
6 邹明德;鸦片战争前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文化活动[J];近代史研究;1986年05期
7 李湘敏;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妇女社会思想观念的变迁[J];教育评论;1997年01期
8 阎广芬;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9 王美秀;基督教妇女观的演变[J];世界宗教文化;1995年03期
10 刘世龙;;试析天主教和新教清末在华活动的区别[J];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传教士与晚清时期西方近代教育的传入[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5期
2 何华伟,钟海涛;晚清教会学校的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3期
3 黄河清;从冲突到交融——重评近代传教士办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8期
4 李剑;陆红;;传教士的教师角色对洋务教育的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张生祥,景晓萍;晚清美国在华教会学校的发展及其评价[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蓝奕;;非基运动汕头教会学校的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0年09期
7 郑娟娟;;安徽教会教育特点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10期
8 李永春;论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6期
9 董雪梅;;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J];理论学刊;2006年07期
10 姚彦琳;;近代美国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及客观效果论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定红;顾黄初;;教会学校的创建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萌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陈建华;;清末基督教会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3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传教过程初探[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金燕;;圣约翰大学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7 郭少榕;陈淑t$;;近现代闽南教会学校的发展与特点[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8 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高等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孙石月;;教会女校毕业生留美原因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10 郭戈;;近代外人在华办学之沿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愚;财富“传教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杨 欢;本土自鸣钟价高一筹[N];中国商报;2005年
3 林慧;市场培育需要传教士精神[N];期货日报;2006年
4 YMG记者 耿晶 实习生 王宁;洋文化的“烟台之旅”[N];烟台日报;2010年
5 程炳生 整理;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晏路;康熙与在华传教士的科技活动[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N];法制日报;2007年
8 陈清;传教士与山东义和团的爆发[N];光明日报;2000年
9 周延胜;传教士与八国联军[N];光明日报;2000年
10 威廉·格里门斯;世界并不大,而且每天都在变小[N];上海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蒋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D];复旦大学;2010年
3 石建国;卜舫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岳志强;“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中的传教士与美国华人社会(1848-1900)[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颖;基督拯救中国?——伦敦会传教士麦嘉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07年
9 邢照华;西方宗教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变迁(1835-1929)[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智玲;传教士: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剑;传教士在洋务教育中的活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明瑜;论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响(1902~1937)[D];河南大学;2008年
4 胡磊;新教传教士与晚清英语教育[D];山东大学;2009年
5 薛朝广;20世纪前半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群体探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赵海涛;美国在烟台的传教事业[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杜敦科;近代教会学校科学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霞;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龙伟;传教士视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5年
10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16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01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