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及实证
本文关键词: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及实证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 投资决策模型 大平台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对于它的理解和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化。 本文在国内外在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化方面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独特理解,对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定位、主要内容及效果评价等进行研究,并构建了区域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力图切实解决区域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结合“深圳市宝安区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大平台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详尽分解,充分体现了理论对信息化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对深圳市宝安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具有指导性意义,而且对其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区域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 投资决策模型 大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1
- 1.1 研究背景7-9
- 1.1.1 问题的提出7
- 1.1.2 研究现状7-9
- 1.2 本文的工作与意义9-11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11-14
- 2.1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及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11-12
- 2.2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12-14
- 第三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建设14-34
- 3.1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14-15
- 3.1.1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4
- 3.1.2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14-15
- 3.1.3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15
- 3.2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15-16
- 3.3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定位16-18
- 3.3.1 用户定位16
- 3.3.2 价值定位16-17
- 3.3.3 技术定位17-18
- 3.4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18-23
- 3.4.1 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18-20
- 3.4.2 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的整体逻辑架构20-23
- 3.5 区域教育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23-29
- 3.5.1 构造模型判断矩阵24-25
- 3.5.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25-26
- 3.5.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26-27
- 3.5.4 教育信息化投资决策分析27-29
- 3.6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评价29-34
- 3.6.1 提高效率,降低教育成本29-32
- 3.6.2 要素流动,资源共建共享32
- 3.6.3 教育发展,,促进教育长远均衡发展32-34
- 第四章 实证研究34-48
- 4.1 宝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34-41
- 4.1.1 宝安区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绩34-37
- 4.1.2 宝安区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不足37-41
- 4.2 宝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分析41-43
- 4.2.1 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化发展42
- 4.2.2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化42-43
- 4.2.3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化43
- 4.2.4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建设43
- 4.3 宝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构想——“大平台”建设推进规划43-48
- 4.3.1 第一期:建设基础设施和重点应用44-45
- 4.3.2 第二期:完善、开发和推广应用系统45-46
- 4.3.3 第三期:建设面向公众的宝安“大教育”应用平台46-4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8-50
- 5.1 本文的结论48
- 5.2 对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展望48-50
- 参考文献50-53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四军医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简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年03期
2 张学军;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核心课有关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3 常冬;;关于教育技术内涵及理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4 王娜;刘巧丽;张晓星;;教育技术教学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年12期
5 赵厚福;刘光臻;;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J];软件导刊;2005年04期
6 查晓瑜;;教育技术的局限性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7 岳盼盼;;教育技术学与传播学的关系[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1期
8 刘秀琴;邱百爽;赵蔚;;网络教育的研究方向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年03期
9 牛琦;;从课程改革看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考试周刊;2008年48期
10 邵云娜;;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心;;教育技术学中的系统思想与辩证思想[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旭东;;教育技术哲学研究论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晓辉;;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5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于素云;;基于“双元制”教育技术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罗江华;;田野工作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价值及其应用[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红威;路向何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2 杨开城;为教育技术学正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3 建福、王秀清、黄威、肖修明;困扰区域教育信息化五大难题[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模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自然;科利华要做最好的中学生网站[N];中国电子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张超 通讯员 邵春琦 董梅 郭萱;让贫困孩子也能上好学[N];天津教育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昱虹;古城网事[N];网络世界;2002年
9 本报记者 于洪全;信息化为师生插上腾飞的翅膀[N];大连日报;2009年
10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美凤;广义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戈平;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及实证[D];天津大学;2007年
2 程腊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韩亮;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探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4 高山;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D];云南大学;2011年
5 邵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琳;中美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彦栋;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索[D];云南大学;2012年
8 杨伟伟;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吴明超;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婧;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68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06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