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新民”与近代教育——梁启超新民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4 09:01

  本文关键词:论“新民”与近代教育——梁启超新民教育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民 新民教育 女子教育


【摘要】: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意识到国家的贫富强弱与国民整体文明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他主张实施恢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承认人的价值,培养具有独立自由思想、权利与义务思想、进取冒险精神和尚武精神的新民教育。同时,梁启超也认识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价值。他通过确定女子教育的宗旨、女子教育的作用和提出女子教育的办学章程等途径,来完成对女子教育的建构,进而使其新民教育思想更加完善。梁启超的新民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092
【正文快照】: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维新运动重要领导人之一。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在对比分析西方国家富强昌盛的经验和中国贫困羸弱而变法维新不能取得成功的惨痛教训后,意识到国家的贫富强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英;;论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年20期

2 万琼华;;报纸媒体对女子教育的介入及影响——以湖南《大公报》对“周南风潮”的报道为中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胡斌武;;陆费逵教育思想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12期

4 朱小蔓;;立足现实,勇于实践,推进陶研工作[J];生活教育;2011年11期

5 李砂砂;;郑观应的教育思想[J];阴山学刊;2011年03期

6 李斌;;论严复教育观的中西要素及其价值[J];中外企业家;2011年02期

7 方玉芬;;近代国人出国教育考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梁堂华;彭红霞;;徐特立与湖南近代私立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9 郑学勤;黎琳;;孙中山与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J];学术论坛;2011年06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广芬;;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2 何亮;;近代维新先驱陈炽的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凌云;;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郑涵慧;;人才济济 而国以强——孙中山先生教育思想再析[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5 刘新科;向华;;中国古代著名女教育家——班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关松林;;试论福泽谕吉“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晏立豪;;孙中山的教育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李永生;;经元善与他的经正女学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禹志兰;张会军;;苻坚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彭玉康;;康有为后期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增妍;古代的“女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凌一;现代女子教育研究的新突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张莉;近代女子教育与一代女作家的浮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曹边防;青浦100个村级教学点将在两年内建成[N];东方城乡报;2006年

5 焦蓉;中国教育:现代化一百年尽管[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李磊;楚雄市文体局举办职工子女教育专题讲座[N];楚雄日报(汉);2007年

7 朱光伦;农民工子女教育何时不再难[N];毕节日报;2008年

8 闫广芬(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商人兴学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N];人民政协报;2003年

9 马建强;癸卯学制:中国义务教育的最初尝试[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青年流动人口重视子女教育[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2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勇;抗战前十年的华北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10年

2 秦奋;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会霞;清末女子教育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雷良波;试论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蒋喜锋;论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媛;厦门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马霞;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胡云霞;民国时期山东女子教育研究(1912年-1937年)[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张丽;民国时期学校家政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21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21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a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