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内地与香港中学生同伴交往情境中的心理理解

发布时间:2018-01-05 22:01

  本文关键词:内地与香港中学生同伴交往情境中的心理理解 出处:《应用心理学》200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同伴交往 心理理解 心理理论解释 青少年


【摘要】:主要考察中学生心理理解能力上的个体差异。采用集体施测纸笔作答调查问卷。通过他们在具有代表性的同伴交往事件问题上的回答,了解他们对自身和他人被同伴接纳或拒绝事件的归因和解释。内地的447名中学生和香港的600名中学生参加了调查。结果表明,内地青少年比香港青少年更可能用客观原因解释社会交往事件。在对社会交往事件主观原因解释上两地中学生存在发展上的差异。对两地青少年而言,对自身负性事件的再次交往意愿显著低于自身正性事件,而香港青少年在自身负性事件上更低。总体上内地青少年的再次交往意愿高于香港青少年。对于内地青少年而言,在他人正性和自身正性事件中对情绪的评定没有差异,而对他人负性事件和自身负性事件的情
[Abstract]:Mainly on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bility. Using bardndosnauppforstran pen and paper answer the questionnaire. Through their answer in the representative peer interaction event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and others by peer acceptance or refusal event attribution and explanation. In the 447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Hongkong and the 600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inland adolescents are more likely to explain social events with objective reasons than Hongkong teenagers. In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events on both subjective reasons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velopment. The two young people, for their own negative events will again exchang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positive events, and adolescents in Hongkong in the lower its negative events. On the whole the mainland youth exchanges will again higher than Hongkong for the mainland teenagers. Teenagers, in others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 assessment of emotions between positive and self positive events, and the feelings of negative and negative events in other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基金】: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资助 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心理理解(m ind understand ing)作为个体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亦可认为是心理理论术语的另一种称呼。心理理论是Premack和W oodruff研究黑猩猩认知能力时首次提出的[1],继而被众多发展心理学家借用,主要研究学龄前儿童这一能力的发生和发展,而心理理解则更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琨,邹泓,刘艳;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2 张文新,赵景欣,王益文,张粤萍;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4年03期

3 赵红梅;苏彦捷;;学龄后心理理论的持续发展——从“获得”到“使用”的转变[J];心理学探新;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盾;张爱林;;青少年同伴接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年01期

2 覃玉宇;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3 陈思帆;儿童社交归因研究方式的比较[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4 程科,黄希庭;试析自我人际价值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郑信军;同伴接纳性对中学生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6 穆岩,苏彦捷;10~12岁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与社交策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2期

7 冯维,赵海钧;当前儿童交往归因研究的特点[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8 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与二级情绪理解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9 王沛,高瑛;儿童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排斥[J];心理学报;2004年03期

10 赵景欣,张文新,纪林芹;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杜燕红;儿童特质理解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义明;初中生人际交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显军;幼儿社会技能培养的生态环境创设方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鹏;同伴关系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梅林;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人际交往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艳霞;中学生关系攻击的现状及发展特点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敏;儿童语言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谢谟;3-5周岁儿童气质、抑制性控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丽华;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姜立利;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梅;高中生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莫书亮,苏彦捷;心理理论和语言能力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2 邓赐平,桑标;不同任务情境对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3 隋晓爽,苏彦捷;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4 王桂琴,方格,毕鸿燕,杨小冬;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年02期

5 张文新,赵景欣,王益文,张粤萍;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4年03期

6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恩隽;与人交往其乐融融[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5年08期

2 卢乐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研究(中)[J];幼儿教育;1991年02期

3 卢乐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研究(下)[J];幼儿教育;1991年03期

4 庞丽娟;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特征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03期

5 徐长宽;对三类不同儿童的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的自然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年03期

6 纪梅华;;《我牵挂的孩子们》之九 愿自信永远伴随她成长[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2年11期

7 庞丽娟;幼儿被拒绝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01期

8 宋晓玲;让孩子在交往中成长[J];中国审计;1996年07期

9 吴建平;蒙汉小学儿童同伴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人文版);1996年05期

10 朱玉红;试论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靳淑红;宗桂萍;宗蕾;;浅析如何教幼儿学会分享(摘要)[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2 王沛;杨玲;康廷虎;;两种类型家庭结构高中女生同伴交往行为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周宗奎;Robert Cohen;Hsueh Yeh;;中美儿童的尊重、喜欢和社会能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孙晓莉;栾文娣;;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与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武建芬;韩春红;;同龄交往和混龄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赵红梅;苏彦捷;;青少年社会理解的发展和同伴接纳地位的改变[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雷雳;柳铭心;陈辉;;心理性别与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欣;;大学生同伴交往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A];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立伟;;小学生交往心理及其引导[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温宝兰;;浅谈游戏对儿童人格的影响[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利华;心理缺陷者的运动疗法[N];工人日报;2000年

2 ;心理障碍的运动疗法[N];云南日报;2000年

3 吴明;让体育锻炼健全心理[N];中药报;2000年

4 诚夫;心理缺陷的运动疗法[N];中国商报;2000年

5 鲁杰;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N];中国妇女报;2001年

6 刘雪燕;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会意识[N];中国妇女报;2001年

7 朱民;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N];华夏时报;2001年

8 姚蓝;教孩子学会合作[N];江苏经济报;2001年

9 冷梅;鼓动孩子与同伴交往[N];市场报;2001年

10 顾瑾;体育锻炼可克服心理缺陷[N];中国医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杜燕红;儿童特质理解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宏聚;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海钧;小学4年级儿童的同伴交往归因及归因训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苗雪红;回族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轶丽;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与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静;城市青少年接触电子游戏的现状与特点及暴力在线游戏对青少年同伴交往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彦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伴交往不良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卫平;蒙台梭利实验班中的幼儿异龄互动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苗红妍;同伴交往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珍珍;初中听力障碍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84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384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a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