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工具理性僭越的代价——工具化的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8-02-11 14:56

  本文关键词: 工具理性 道德教育 代价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2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工具理性以其特有的方式型塑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工具理性自身的内在逻辑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存在危机:道德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性,成为工具化的道德教育。工具化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将人当作工具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在培养着工具化的个体。工具化的道德教育不仅未能教化人,反而成为奴役人、肢解人的重要力量。这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过分强调工具理性理应承负的代价。
[Abstract]: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shapes modern society and modern education in its unique way. The inherent logic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causes the existence crisis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deviates from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instrumental moral education regards man as the existence of instrument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ultivating the individual of instrumentalization. The instrumental moral education has not only failed to inculcate people, but also become enslaved people. This is the price that modern society and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bear too much emphasis o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 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社会转型期的教育代价问题研究》(主持人:娄立志,项目批准号:06JA880036)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分类号】:G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频;解读《时尚》连环梦[J];中国编辑;2003年05期

2 张公善;;深情呼唤生活诗学——试论生活存在作为美学的一种新本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徐向阳;;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4 史修永;;现代性困境与人的幸福——弗洛伊德与马尔库塞幸福观比较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王伟明;适应与忧虑——对广告视觉文化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3年02期

6 李琦;冲突解决的理想性状和目标——对司法正义的一种理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王申;法官的审判理念与实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白刚;张荣艳;;形而上学的当代转向——从“本体论”到“伦理学”[J];东岳论丛;2006年06期

9 苏力;法官素质与法学院的教育[J];法商研究;2004年03期

10 李琦;;转型中国的修宪困境与政治正当性[J];法商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身健;刑事程序现代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尹松波;理性与正义——罗尔斯《正义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方秋明;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邹珊珊;超越与限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尹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8 刘永红;政治自由主义发展的逻辑[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张士清;论终极关怀[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陈迎新;刑事诉讼理性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懿喜;消费文化视野中的设计与社会[D];苏州大学;2003年

2 范召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相通与契合[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徽;混沌课堂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曾晓东;电子游戏的美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金晓雯;范式的转换:转型期大众文学的文化学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齐轶丹;狂欢与异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袁玉敏;以“反观”达致“融合”[D];暨南大学;2004年

8 周蓉;信息技术支撑下基础学力“读写算”的意义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桂芬;转型期弱势群体价值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娟;关系与利他[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颂文;日本、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文化特点[J];中小学管理;1996年04期

2 冯龙良;亚丽;;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全与完善[J];价值工程;2011年21期

3 王贺;;论孔子德育思想的践行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4 郭颖;;从知识人到幸福人——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检视[J];现代教育论丛;2011年03期

5 刘亭亭;;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心灵教育”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周静;;家庭德育中的“榜样”效用及存在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张夫伟;;道德教育:自由选择与价值引导的二重变奏[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徐冬青;;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4期

9 王欣;;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历史演进及其关系辨析[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10 梁红;;《三字经》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师;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陆自荣;王宏波;;理性的结构与教育模式的转换[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吴元训;;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树伟;道德教育别玩“花脸”[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曾晓桃 袁国基 杨健君;洞口道德教育甘霖滋润10万青少年[N];湖南日报;2009年

3 周艳;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N];江苏教育报;2010年

4 李淑贞;浅说道德教育[N];平顶山日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最困惑的是道德教育[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6 王丽英;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柳艳芳 通讯员 赵士辉;如何造就心灵美好的未来一代[N];天津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宋晓梦;道德教育在探讨中努力前行[N];光明日报;2004年

9 河南省鹤壁市教委主任 隋步景;道德教育别忘了传统[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记者 蒋增科;强化道德教育 推进均衡发展 为建设美好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N];咸阳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崔欣

本文编号:1503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03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8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