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改理论可靠性的认识论基础
本文关键词: 课改理论 认识论基础 可靠性 新课程改革 经验事实 中国基础教育 理念基础 价值取向 学生创新意识 中国国情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动的。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自然需要课改理论的指导。因此,课改理论的可靠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而可靠的课改理论既需要有经验事实的支撑,也需要有先验理念的辅佐,还需要有论证逻辑的保证。也就是说,课改理论的可靠性是建立在经验基础、理念基础与逻辑基础之上的。因此,批驳或完善课改理论,就需要从经验、理念与逻辑这三重基础着手,而那种仅仅从某一基础出发批驳或完善课改理论的做法,往往难以达成预期的目的。
[Abstract]:The practice without theoretical guidance is blind.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lates to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naturally needs the guidanc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or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ory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ssue. A reliable curriculum reform theory needs not only the support of the empirical facts, but also the support of the transcendental concept, and the guarantee of the logic of demonstration. The reliability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ory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idea and logic. Therefore, to refute or perfect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reform,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triple foundation of experience, idea and logic.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purpose by criticizing or perfect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ory only from a certain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23.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曾志;;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尚九玉;;简析科学家的宗教情结——兼论科学与信仰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张德昭,何文模;自然价值论的存在论维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朱祖平;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因果解释及其政策意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李江凌;价值与事实关系的自然主义解释——培里的价值本质论评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罗宏;;神圣的解构——当代文化转型中的文学价值迷失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徐圻;关于决定论与自由选择论的思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韩东屏;解休谟问题[J];河北学刊;2001年04期
10 铁省林;直觉及其问题——现代直觉主义伦理学析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斌玉;生命伦理学的元伦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余泽娜;经验、行动与效果的彰显[D];复旦大学;2005年
7 徐志宏;马克思科学观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8 刘尚明;绝对价值观念如何可能?[D];复旦大学;2005年
9 马忠庚;汉唐佛教与科学[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陈世香;行政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态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弘;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D];河南大学;2002年
2 许晶;从中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变探讨科学技术的价值向度[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于艳芳;互联网中个人隐私权问题的伦理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志华;普遍规定主义与偏好功利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范召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相通与契合[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官国成;论科学与人文的分流与融通[D];福州大学;2005年
7 颜志香;媒介舆论的道德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黄旭华;学术自由易受侵犯的学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艳清;论经济学的科学性质[D];河北大学;2005年
10 李海平;别尔嘉耶夫善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钟志华;;“盲人掌灯”还要走多远?——试论我国教育的本土化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4期
2 陈村富;希腊原创文化及其观念[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阶平;;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论基础[J];学术研究;1982年06期
2 张怀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及其他[J];南都学坛;1983年01期
3 刘本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的内涵——学习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一点体会[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4 薛安泰;“生动的直观”与“简单的直观”[J];河北学刊;1984年05期
5 李凌;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试论百家争鸣和民主制度的认识论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6 李寿福;;艺术应反映变革时代——列宁美学思想札记[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7 B.库兹明 ,文平;系统知识的认识论决定因素[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8 王念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几个问题[J];江汉论坛;1985年04期
9 孙纪成;;简论类比及其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5期
10 方展画;;五步教学法[J];上海教育科研;198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任从辉;金正一;;论邓小平关于总结经验问题的基本思路[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陈道德;;论“譬”[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李元庆;高银秀;;浅谈因明学中“量”的认识意义[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4 宋立道;;因明的认识论基础[A];因明研究[C];1990年
5 钱祥麟;李江海;;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和问题[A];中国古陆块构造演化与超大陆旋回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孙慕天;;实在:正在被淡化的原则[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常春兰;;库恩哲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黄凯南;;西方演化选择理论新进展[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知识转型与基础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倪迅;为什么要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1年
3 刘洪一;文化诗学的思想指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王大洲 关士续;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东吴;虚拟资产价格该怎么定[N];中国证券报;2003年
6 毛嘉陵;东方有科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张志洲;慎言“国家利益最大化”[N];东方早报;2005年
8 任明;探索中国法治和宪政发展[N];光明日报;2005年
9 邓海峰;应实现环境法制调整机制多元化[N];中国环境报;2006年
10 任友群;国际教学设计的四个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雷;管束性城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李玉华;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萍;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张伟;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D];吉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庆峰;邓小平人权思想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高平;英国遵循先例原则的历史考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3 何正平;论宪政程序[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叶超;区域二元结构体系构建导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范孟设;自我发展作文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用军;刑事判例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贾雪燕;论中国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D];清华大学;2004年
8 胡明海;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唐萌;代理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楚静;试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15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1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