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合作机制的理论探析
本文选题:国际 切入点:教育合作 出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际教育合作机制是国家之间在特定教育领域以一定合作预期为核心,为促使合作行为规范化和确保合作结果而作出的一系列具有控制性的安排,包括合作的原则、规范和程序等。预期依存性,是合作机制发生的主要动因;互动互控性,是合作机制作用的主要对象;规程性,是合作机制建构的基本形态。国际教育合作机制具有提供对称信息、推动行为体共同作为、影响合作效益增长的互知、互为、互惠等功能性作用。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s a series of controlling arrangements,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hat are made between countries with a certain expectation of cooperation in a specific field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of cooperative behaviour and to ensure the outcome of cooperation. Norms and procedures. Expected dependence is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cooperative mechanism, interactive mutual control is the main object of cooperative mechanism.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has the function of providing symmetrical information, promoting the actors to act together and influencing the growth of the cooperation benefit, such as mutual knowledge, mutual action, mutual benefi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广西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04BGJ006)系列论文之一
【分类号】:G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七次会议在莫斯科召开[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4期
2 韦文武;;中新教育合作及几点思考[J];创新;2010年04期
3 杨珊珊;;欧盟教育合作机制及其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06期
4 苑大勇;;欧盟教育合作中终身学习理念演进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5 李江源;;教育合作何以可能——一种教育制度哲学的解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34期
6 ;漳州推动对台教育合作 渐成区域特色[J];黄埔;2011年03期
7 冯学军;;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会议机制[J];东南亚纵横;2006年05期
8 蔡克勇;;顺应潮流 推波助澜 分享成果[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04期
9 王志海;;利用地缘优势 加速中俄教育合作[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刘稚;;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思想战线;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Young Sun Lee;;东北亚教育合作与大学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角色(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朱红;;新时期家校教育合作的研究与实践[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4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王介南;;略论郑和下西洋与明初国际关系[A];“睦邻友好”郑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春钺;;创建教育合作学的理论体系[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罗丹;;麻生执政与中日关系发展走向[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宋柏清;;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教育合作项目介绍[A];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政军;;重视基础理论,加强实践环节,开展教育合作,进行就业引导-本科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保荣;如东会宁教育合作成果丰硕[N];甘肃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罗玲 记者 吴晓燕;云南财大推进与东南亚教育合作[N];云南日报;2009年
3 黄树辉;民间报告投石问路 深港教育合作吁特殊制度安排[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记者 陈红娟;市政府与延安大学教育合作座谈会举行[N];铜川日报;2009年
5 赖睿 王欣扬 王晓宇;中非教育合作 好一篇大文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记者 刘昊;本市与青海签署科技教育合作备忘录[N];北京日报;2009年
7 周献兴 黄莹;广西与东盟教育合作蓬勃发展[N];广西日报;2010年
8 记者 顾春阳 通讯员 曲加伟;吉大欧亚联手开展教育合作[N];长春日报;2010年
9 见习记者 薛城;福建把教育纳入对台合作重点[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通讯员 光洋;我市首次与新西兰开展留学预科国际教育合作[N];孝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何霄;阿根廷危机的国际关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吴克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内地香港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李芳田;国际移民及其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7 曹鉴燎;制度创新: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新格局中国经济安全的基本选择[D];暨南大学;2002年
8 曾向红;霸权世界观与国际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9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D];暨南大学;2003年
10 李伯军;不干涉内政原则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文刚;国际关系中的金融安全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卢庆文;环境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新焦点[D];暨南大学;2000年
3 夏自钊;话语如何建构“敌人”和“威胁”[D];复旦大学;2010年
4 雷春斌;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5 赵为民;试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D];河南大学;2004年
6 邱晓万;论希拉克总统执政以来的中法关系(1995年5月—2005年5月)[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李双歌;论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8 王韵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5年
9 廖震峡;中俄关系:国际关系动因视角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冯小峰;文化的国际效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05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0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