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一种大德育观
本文选题:学校德育 + 爱的教育 ; 参考:《中国德育》2007年11期
【摘要】: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针对目前学校德育中爱的教育的肤浅化、仪式化问题,从爱的教育的对象、方法、内容、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学校德育应以爱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和爱的需要,感悟爱的力量,践行爱的行为。
[Abstract]:Love is a basic need for man. Aiming at the superficial and ritualized problems of love education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ject, method, content and purpose of love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centered on love. Cultivate and inspire students' love feelings and love needs, understand the power of love, and practice love behavior.
【作者单位】: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海明;论爱[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莲华;;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俞世伟;刘唏平;;规范·德性·德行[J];道德与文明;2007年04期
3 曾秀兰;;以人为本视野中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4 杨征;;在生活中体验:道德教育的根本[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5 陈素白;;中学野外拓展训练中学生的道德体验[J];教学与管理;2006年09期
6 张国建;中小学生品德评价的现状与改革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20期
7 李贺;;生命叙事:关注人的德性生长的重要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8 赵飞;刘惊铎;;体验式教材:德育教材新样态[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9 田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实效性教育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朱沛雨;让学生道德在体验中升华——兼谈体验性道德教学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吴玲玲;;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的新方法——从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看生态体验式德育[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曹影;德育职能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志军;德育管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汉芳;论道德教育中的体验[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罗莺莺;道德体验与学校德育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群英;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德育要素的整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洋;德育生活化—新世纪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邱瑜;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道德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春;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方姝秋;在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春梅;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谢桂新;学校道德教育中陶冶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威;教师引导道德体验学习[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万江;英国学校德育述评——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比较研究之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4年Z1期
2 檀传宝;;论社会环境的德育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04期
3 雷湘竹,闵晓阳;当代美国学校德育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S1期
4 张珍如;学校德育五字诀[J];湖南教育;2002年03期
5 汪园莉;浅析学校德育的合理实施[J];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6 刘晓丽;让学校德育走进研究性学习——论德育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钟建丽;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4年03期
8 龚上华,林桂榛;“国家教育”与学校德育[J];教育探索;2004年10期
9 孙德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德育[J];教育与经济;1994年01期
10 田慧生;;再论学校德育场的若干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2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吴建东;;略论德育是新世纪人才的道德基石[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4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李寿全;;试析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八个“性”[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6 王亚然;;德育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高凤城;;谈教师的人格力量[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8 宋君;;诚信办学 雕铸希望[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杨建兴;;徐霞客知识竞赛启动暨徐霞客精神宣讲团成立[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10 李成才;;关于学校诚信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国;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逯阳;加强学校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N];中国信息报;2004年
3 金柯;30个项目聚焦学校德育[N];解放日报;2004年
4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良才;学校德育应在提高时效性上下功夫[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记者 毕全忠;天津推进学校德育创新[N];人民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王淑军;学校德育应对挑战[N];人民日报;2002年
7 常晓红;倡导文明行为深化学校德育[N];东营日报;2009年
8 何祥林;由陶宏开现象看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吴万波;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王齐;网络教育 学校德育的新契机[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光全;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建春;论青少年爱心培养与爱的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林亚芳;英国的学校德育[D];浙江大学;2002年
3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敏;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彩萍;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郭翡;论朱熹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建设的价值[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志海;班级共同体建设:学校德育优化的有效途径[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洙成;儒家思想对中韩学校德育的价值及启示[D];延边大学;2001年
10 孙自强;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1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9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