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重难点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布时间:2015-04-03 13:25
来宾市第六中学 李桂芬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行翻译《陈涉世家》一文,分组交流自学成果。一个小组在“苟富贵,勿相忘”一句的翻译上产生了分歧:
生1说:“我认为应该翻译为‘如果(你)(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我)’。”
生2说:“不对,应该是‘(我们将来)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相互忘记’。”
生3说:“翻译为‘(我)(将来)如果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的’才恰当。”
生4感慨:“唉,我查阅了不同的翻译书,这几种说法都有,到底哪种才是最恰当的呢?”
该小组以此观点询问其他小组,发现大家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我知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了。如果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地越过障碍,学习将顺利地继续下去,但久而久之,学生会变成知识的袋子,思维永远停留在认知、识记层面,无法拓宽,学习能力的提升便无从谈起。怎么办呢?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联系全文分析句子大意的能力。
于是,我问学生:“三种翻译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5:“对前一个分句省略掉的主语理解不同。”
生6:“对后一个分句省略掉的宾语理解也不同。”
我再问:“那三种翻译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7:“好像一样。”
我提示思维方法:“请大家仔细揣摩三句话表达的侧重点。”
生8恍然大悟地说:“不一样,翻译为‘如果(你)(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我)’,强调的是同伴富贵后不要忘记自己;翻译为‘如果(我们)(将来)有谁富贵起来了,请相互不要忘记’,强调的是不管谁富贵,都不要彼此忘记;翻译为‘如果(我)(将来)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的’,强调的是自己将来富贵后不会忘了同伴。”
此时,我要求学生回到文本,带着问题“结合上下文看,陈涉想表达的是哪一个意思”,细读课文中描写陈胜的语段。读罢文本,学生又有开悟。
生9说:“他想表达的是‘如果(我)(将来)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的’。陈涉说了‘苟富贵,无相忘’,其他人就嘲笑他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替人耕田,哪来的富贵?)。其他人为什么嘲笑陈涉呢?因为他信口开河地说了‘苟富贵,无相忘’(如果我将来富贵了,一定不会忘记大家的)。一个泥腿子夸口说自己会成为富贵发达的人,其他人就很自然的反唇相讥啦。”
生10补充:“陈涉在‘与人佣耕’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流露出不甘命运安排的思想,可见他想反抗命运,想拥有荣华富贵。”
生11接着回答:“他后来在发动起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明他想改变贫贱的命运,像‘王侯将相’一般‘富贵’,,而且这样的愿望很强烈。可见,他所说的‘苟富贵’,假设的是自己未来的命运,他相信自己将来一定能‘富贵’。所以听了‘佣者’的嘲讽,他为‘佣者’的听天由命、满足现状而叹息,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叹。”
……
学生的理解基本合乎陈涉的思想性格,但这是从文本的整体意思上来把握,还没有抓住本句的语言进行足够细致的品味。于是,我给学生讲解了“相”字在文言文中的独特用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相”字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如《孙权劝学》中“即更刮目相看”一句,“相”在这里指代“看”这个动作的受事者(士)的作用,整句话的意思是“换一种眼光看他”;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中的“相与步于中庭”也如此,是说自己和张怀民在庭院中散步,“相”指代“张怀民”,理解为“互相”、“彼此”就不恰当了。因此,“无相忘”中的“相”,可以理解为“你们”,即“佣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如果富了,不会忘记穷哥儿们。这样一来,学生便彻底明白了。经历了自主的探究、开悟,再到老师的点拨、启发,学生对于这个语言点的记忆将是非常深刻的。
在《陈涉世家》一文中,对陈涉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而突破了“苟富贵,无相忘”这个教学难点,再理解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文编号:18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