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7-28 12:36
【摘要】: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其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比德”对日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学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Abstract]:Confucian educ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and its educational process is closely intermingled with rationality. "Bed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Confucian poetic moral education. "Bede" plays a unique role in cultivating moral emotion, enlightening moral consciousness, combining man and nature, and cultivating moral personality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Biede is a good reference for moder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hich tends to be rationalized.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世英;艺术哲学的新方向[J];文艺研究;1999年04期

2 张开城;君子人格与“比德”[J];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金雅;聂振斌;;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莫先武;;也谈朱光潜的“人生美学”——兼评《人生美学的创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钱江;“象征”之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张应中;;以古出新 雅而能谐——评周啸天《欣托居歌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刘锋杰;;朱光潜与宗白华:美学双峰的并峙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江守义;刘欣;;“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谢文平,韦良德;开展美育教育 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童兆升;方英姿;;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余继平;;涪陵陈氏庄园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唐骅;;文化场与视觉艺术的传播[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6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伍永忠;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张成涛;职业美育的价值及其实现初论[D];天津大学;2011年

10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洋;城郊地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荣彬;高中思政课教材美育功能及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刁兆慧;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楠;廊坊市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个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惠;唐诗柳意象审美文化价值新探[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凡;“舞”:中国艺术的审美基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干艳娟;宫体诗创作题材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陈煜鑫;楚雄彝族头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秋恩;朝画今拾 共铸经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艳秋;;“比德”与现代高校德育[J];高教探索;2007年01期

2 吴洪成;李占萍;;从“善良之品性”到“道德人格”——杨昌济的德育理想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翠萍;郝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变革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韩传信;跨世纪学校德育的构想[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年02期

5 杨启亮;在失落中探索学校德育的求是精神[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9期

6 张根丁;树立大德育观 建立开放的德育体系[J];文教资料;2005年29期

7 俞静峰;;多元社会中学校德育的困境与抉择——基于价值多元化的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田建国;学校德育经验与德育创新[J];山东教育;2003年26期

9 王世贵;;21世纪学校德育重心变化趋势初探[J];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01期

10 刘新玉;胡安武;;君子比德——论孔子的自然审美观[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农垦建三江分局第一高级中学课题组;;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2 王德胜;宋洁;;简论震卦与国运[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吕安兴;;论张謇的道德人格及其现实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石天敬;;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人格[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5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6 汪诚国;;瞿秋白的道德人格和现代理想人格[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战国;;儒家的道德人格[A];2004年学术前沿论坛哲学分会坛论文集[C];2004年

8 王志忠;;例谈学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9 周莹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韩桂林;;什么是教师的最大幸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国;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逯阳;加强学校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N];中国信息报;2004年

3 张余波;应重视劳动教育[N];潮州日报;2008年

4 市三完小 葛德发;让学校德育进入学生的寒暑假[N];郴州日报;2010年

5 金柯;30个项目聚焦学校德育[N];解放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张荼縻;在“冲击”中谋求“突围”[N];遵义日报;2008年

7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级中学 沈寿鸿;“督查岗”,,该不该撤?[N];江苏教育报;2010年

8 熊波 于金秋;大刀阔斧革旧弊勇立潮头争一流[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何会泽;冀州文教局加强学校德育出实招[N];衡水日报;2010年

10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良才;学校德育应在提高时效性上下功夫[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东树;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比德观[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2 张春香;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王宏;伪善论[D];中南大学;2012年

5 曹连观;文艺伦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廖加林;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基础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雷晓敏;中小企业家信用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秦彪生;中共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永军;道德人格词汇评定量表的编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彭放珍;论道德人格[D];中南大学;2002年

3 贺伟;论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亢丽娟;道德人格的现代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干;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与重塑路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许闯;道德人格的隐喻表征维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潘晶;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楠;当代中西方学校德育比较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常海燕;论虚拟社会中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D];广西大学;2012年

10 林亚芳;英国的学校德育[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50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150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a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