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的现代缺失与重构
[Abstract]:Thanksgiving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In the period of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some students lack their due moral cultiv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are indifferent to human feelings,have a weak sense of gratitude,and even refuse to repay their gratitude,which deviates from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and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We must innovate the ways of Thanksgiving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gratitude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and form a good social morality for everyone to repay kindness.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
【分类号】:G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张晓瑾;第斯多惠的现代教育思想[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4 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5 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孙建华;教师素质——素质教育的生命线[J];班主任;2005年02期
7 白云;专业课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3期
8 龚友德;论教法与学法的统一[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3期
9 李永生;;新加坡公民教育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5期
10 邹绍清;方开学;;论价值澄清模式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8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进;尊重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蒋云华;大学英语“交际—对话”式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黎明;课程资源信息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福祥;论教师的创造性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范增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2 王耀文;边林静;;论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0期
3 季铁军;;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4 杨懿娟;;我所了解的荣德生教育思想中的德育教育理念[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5 肖荣勋;;内观疗法在教育中的应用及研究新进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张庆岭;为中国教育把脉(四题)[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7 陈栋;;让感恩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5期
8 钟凌燕;;开展特色感恩教育活动,创建和谐校园[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9 杨飞云;;论人性视角下的教育自由及其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陈瑞丰;;苏格拉底自然的教育与德育——从知识产生的过程到价值观[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明远;夏谊;;高一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德育思考[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陈保红;李力;;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德育要强化的几个观念[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吴建东;;略论德育是新世纪人才的道德基石[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4 沈彪;宋建平;;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殷洪涛;;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郭立双;;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研究报告[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7 孙惠;;浅析“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8 王秀林;;德育——塑造灵魂的工程[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9 陈辽;;德育要落实:养成良好习惯——纪念叶圣陶诞辰110周年[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明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强;德育“行家”语言的主要特点[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童心 毛泽武;计算机校 创新思路狠抓德育[N];乐山日报;2008年
3 武威一中 武威六中 古浪三中 民勤县职业技术学校 天祝县安远镇中心小学;德育结出丰硕果 桃李芬芳满园春[N];武威日报;2008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沈仲亮;德育也能成“品牌”[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陈广琳 通讯员 谢晨;罗湖德育论坛学生唱主角[N];深圳商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刘佳;德育何时能走出“形式”的怪圈?[N];天津教育报;2010年
7 方言;扎下根,德育才有活力[N];光明日报;2011年
8 冯丽萍 邵玉伟;实施“无痕德育” 奏响和谐德育音符[N];通化日报;2011年
9 田华;开放德育中的最佳选择[N];天津教育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陈瑞昌 缪志聪;泰兴:打造“一校一品”德育名片[N];江苏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洪燕;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现代解读与转换[D];西南大学;2010年
2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林海亮;全面理解正面教育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德慧;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琦星;学校德育接受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向宇;我国青少年休闲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新天;美的德育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闫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家宁;论和谐教育思想在德育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段慧兰;论德育话语及其更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洋;德育生活化—新世纪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梁茵;德育中“人”的迷失与回归[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杰;学校教育中学生道德理解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治勇;德育交往:现代德育的本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24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24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