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适应新的发展取向的学习类型多样化探讨

发布时间:2018-10-15 19:53
【摘要】:我国现行的学习概念主要是指“书本知识学习”,这种单一的学习类型观造成学生身心发展极端片面。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发展取向的要求,我们应建立学习类型多样化的观念。区别于心理学主要从学习的结果和机制划分学习的类型,我们可以根据人的生活所面对的活动对象或领域的不同,将学习划分为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反思学习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价值,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该实现学习类型的多样化,以达到不同类型学习发展功能的互补和配合。
[Abstract]:The current concept of learning in our country mainly refers to "book knowledge learning", which makes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extremely one-sided.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dvocated b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diversity of learning types. Different from psychology, we can divide learning into symbolic learning, communicative learning, operational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al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bjects or fields of life. Reflective learning and other types.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have different values for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but also have their own limita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earning types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plementary and cooperative func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方式的类型、功能及其选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佑清;论活动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对应性[J];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2 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泓;;美国《化学教育》“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述评[J];化学教学;2006年07期

2 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06期

3 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4 陈佑清,李丽;操作学习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12期

5 李盛聪;王涛;;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东清;样例、练习及加工方式影响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迁移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红燕;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匹配性对学习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顺德;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敏;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闫丽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构想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于洪涛;桌面虚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条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严丽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生活取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琼;变革与超越:课堂教学发展价值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来永国;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婷婷;启发式教学方式下学生化学学习活动特点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里奥·D·范蒂尼;廖增瑞;;目前一种适应个别需要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类型应该相配合[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2年04期

2 ;教育文摘[J];小学教学研究;1983年04期

3 E·D·斯亚特;孔国辉;;天才学生中的学习类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J];现代教育论丛;1983年03期

4 庄允吉;;学习“三个面向”指示,进一步搞好化学教研工作[J];化学教育;1986年05期

5 肖仲辉;;关于加涅的任务分析观点与方法简介[J];外国教育研究;1987年01期

6 余业;六因素单元教学法的试验[J];安徽教育;1988年02期

7 王建;试论航天继续工程教育的课程开发[J];继续教育;1989年01期

8 赵龙山;对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评价与补充[J];九江师专学报;1989年01期

9 王本法;奥苏贝尔学习类型理论的意义[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0期

10 ;表象演练与运动操作关系的四种理论解释[J];中国体育科技;199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佳洲;周志华;陈兆乾;;基于IHMCAP算法的一个故障诊断模型[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8年

2 张建州;游志胜;;神经逻辑网络的推广及应用[A];199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3 杨清秀;傅爱凤;黄日妹;王爱琴;祁丹红;叶良玉;;护理临床教学因人施教法的尝试[A];第七届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沈娅梅;;我校人本化管理述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思考[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5 张学博;孙颖郁;徐娜;张信文;曾少举;左明雪;;成年画眉和白腰文鸟端脑新生神经细胞的定位和比较[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2005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黄枫;徐钟庚;;知识及其学习与运用的过程——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评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学博;孙颖郁;徐娜;张信文;曾少举;左明雪;;成年画眉和白腰文鸟端脑新生神经细胞的定位和比较[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2005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澳大利亚尝试男女分班教学[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江流;大学生 远不是成功的代名词[N];光明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蒋建华;学校克服平庸走向优质[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李晨;教师的反馈激励学生进步[N];科学时报;2003年

5 张翠先;班主任应学会精神关怀[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6 周玮;在世界范围内弘扬汉字文化[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7 吴萱;吴中区:示范学 紧跟学 带动学[N];苏州日报;2007年

8 万学海文运营管理中心总监 张强;考研关键时期如何调整心态[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陈太平;推动创学工作向纵深发展[N];常德日报;2008年

10 宋闻;学大教育全力打造个性化学习社区[N];消费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锋;发现式学习研究及CAI课件的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良;一种分布式智能信息检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2年

3 陈钦勇;多层线性模型在大学英语学习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肖力维;组织学习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武万龙;基于神经网络的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6 张波;“中小企业—客户”社会资本与知识学习的关联机制和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杨颖;写作中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微变化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8 陈媛;合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培养:基于口语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鲁春;可解释的和能理解的神经网络树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10 刘凤英;范畴学习中分类学习与推理学习的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73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73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3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