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system, but it is ignored in the long-term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salience of tacit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ers' ow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pecializ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mote the emergence of tacit knowledge through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narration.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耿国彦;;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炳荣;默会知识与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牛丽琴;李政;;课堂教学质量较差教师相关特征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叶建柱;;默会知识与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鲍嵘;论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及其养成——兼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5 何晓芳;张贵新;;解析教师实践知识:内涵及其特性的考察[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6 王帅;;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刘坤;;缄默知识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刘雪飞,骆徽;隐性知识视野中知识与学习的革命[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9 张先锋;胡桂英;;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10 韦育军;;借鉴默会知识理论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教学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钱振华;科学:人性、信念与价值[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晓学;从“惑”到“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志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闵钟;论教师成为研究者[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付丽和;论教师教育的教学个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4 宋增林;阅读教学的范式转换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棉;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发展[D];河南大学;2003年
6 赵法茂;生命科学史视野中的知识发生过程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莉;教师作为研究者:现状及对策[D];苏州大学;2002年
8 张文明;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其管理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汉霞;论教师的实践知识及其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柳德玉;论教师经历与专业成长[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凯;陈琳;;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获得缄默知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赵雪梅;康恩黎;;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3 黄芳;;让理想照进现实——读《教育,真的不能简单》有感[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3期
4 汪明;;远程教育中缄默知识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5 赵萱;;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1年08期
6 毕世响;;魂兮,归来——人文精神教育叙事[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5期
7 赵萱;;试析教育叙事之空间维度[J];教学与管理;2011年19期
8 欧阳洁;;教育叙事研究的新平台——教育博客叙事的优势与局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09期
9 谢云;;让我们成为学生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读《优秀班主任教育艺术66例》[J];北京教育(普教);2011年06期
10 李春霞;陈富瑞;;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命力[J];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赣洪;危文斌;;教育叙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与探索[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3 ;着眼文化制度建设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4 ;创新网络研修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5 何军;侯晓红;;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利用校本研修资源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6 张海燕;洪彦;张蕾;;学校研修策略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岚;教育叙事如何写?[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袁小燕;教育叙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N];贵州民族报;2006年
3 华东师范大学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华东师范大学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山东省广饶县花官乡中心小学 杨国新;“罗曼蒂克”的教育叙事能否经得起拷问?[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王英姿;有些想法,,一吐为快[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上海师范大学 黎加厚 郜云雁 余冠仕;博客为何能够博得教师的青睐?[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杨绍球;改一改教师论文评审的视角[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李 健;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 张金传;校本教研不是速成的“快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林德全;论教育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醒东;事件·场景·交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家琼;教学网络组织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7 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毛毅静;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燕;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晓艳;教育叙事文本的分析与解读[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新民;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戴华群;批判反思型教师教育叙事方法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丽君;教师的缄默性教育观念及其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王俊;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戢辉;Blog:架起教育叙事和学习叙事的桥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翠莲;缄默知识、传统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济南大学;2008年
9 王竹青;教育叙事对教师自我概念发展影响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红梅;基于教育Blog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74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74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