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的确定性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作者单位】:
【基金】:本课题系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第四十批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见德;试论康德认识主体能动性学说[J];江汉论坛;1984年04期
2 B.库兹明 ,文平;系统知识的认识论决定因素[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3 袁宏亮;国际金融复习指导[J];远程教育杂志;1994年05期
4 石中英;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5 ;新书架[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7期
6 吴彤;复杂性与知识管理[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温正胞;试论社会转型与师范教育功能的转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谢登斌;现代知识性质的解构与后现代课程知识的抉择[J];学术论坛;2003年02期
9 杨斌;体验教学——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李松林;知识性质的多维透视与当代课堂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邵红;;利用折纸活动开发幼儿智力[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何怀宏;抄袭剽窃之风缘何而来[N];新京报;2006年
2 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 王立民;人文学科需要开放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湖南省邵阳学院 朱东礼邋谭镜星;地方院校学科群更需文化滋养[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爱国;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富立友;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洪清;知识观的转变与教育理念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晓燕;教师教学哲学的叙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国庆;知识观的现代转变与语文基础教育改革[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国艳;知识批判及对知识教育改革的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宏茹;基于认知理论的电气倒闸操作票智能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6 战荣军;洛克知识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白宗新;基于知识观转变的大学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曹莉;南京市初中生数学学习观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34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53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