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课堂道德生活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9-09-23 08:57
【摘要】:课堂道德生活是指让课堂生活既要合乎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又要孕育道德的心灵,洋溢道德的光辉。课堂生活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课堂生活理应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但是,审视我国目前的课堂生活却发现课堂生活的道德意蕴缺失,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构建课堂道德生活,需要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创设道德的课堂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者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
【分类号】:G424.21;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小蔓;;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道德影响力[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常力源;;课堂道德与道德课堂[J];人民教育;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郝志方;张金良;;从情感维度整合中学物理教学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卫萍;陈雪梅;;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于兴艳;;德育生活化——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朱平,闵永新;学分制:德育创新的契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王艳;;道德教育蕴涵价值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李晓文;;寓价值教育于学生主体成长中[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袁玉婷;新课程实施中的家校合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玉生;;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机制新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俏华;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中军;网络文明建设中网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红峰;基于育人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宏卓;小学教室物理环境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永春;初中小班化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德毅;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时间管理方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毕兰凤;大学生自我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2 黑晓佛;;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困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王伟杰;;试论“道德虚伪”的危害及成因[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4 韩传信;;高职生公民德性及其培育途径[J];江苏高教;2010年04期

5 贾蕾;;中小学和谐德育的构思[J];教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6 孙玮;;让道德教育之花在生活的沃土中绽放——浅谈生活化德育[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7年07期

7 崔相录;;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04期

8 张旭;;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5年12期

9 刘国华;;道德教育的本质与有效策略——道德二属性的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0年21期

10 吴佩杰;论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云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五大误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赵玉桂;;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3 崔梅;;儒家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廖永德;;“三结合”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刘翠英;;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与道德教育影响浅析[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徐晓清;;道德教育一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再度引起重视的问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闻素霞;乔亲才;;耻感对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葛振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辩证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洪燕;;论羞耻感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对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京利;加强道德教育 促进新农村建设[N];联合日报;2006年

2 何向东;13名少女被摧残 引发道德教育困惑[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于正江邋张晓义;要坚持不懈开展道德教育[N];承德日报;2007年

4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有佳;“五德教育”聚人心[N];人民日报;2006年

6 张瑞;让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并行[N];人民日报;2010年

7 刘宇男;盐亭瓜农受损事件水落石出[N];四川日报;2005年

8 王立斌;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对道德教育的作用[N];中国文化报;2004年

9 张登贤;成年人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N];西安日报;2006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冯芸;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亚彬;论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D];河南大学;2006年

2 杨松峰;论价值商谈型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7年

3 邵广侠;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复兴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蒋恩世;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兰小凯;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6 张鲁宁;美德教育缺失与重建的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韩月秋;论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艳娥;大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田军;高中世界文化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40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540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8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