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内在动力与学校内涵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学院
【分类号】:G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奎保;谈谈自觉能动性的内在动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2 马骥良;探索科学认识规律的开拓之作--评《科学思想方法丛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赵红波,张铁刚;解读少林精神[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年03期
4 施德威;;引发领导干部提高从政能力的内在动力[J];江南论坛;2006年05期
5 王福宏;企业合力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6 路远;福建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年会讨论哲学应用研究问题[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3年06期
7 陈占彪;试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上海:中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动力”[J];校长阅刊;2006年11期
9 鲍华香;高校图书馆的有效管理重在激发人的内在动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10 冯仁厚;;寻找工作乐趣的内在动力[J];中外企业文化;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明;;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2 ;强化质量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A];2001年度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经验汇编[C];2002年
3 郎三福;;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4 戴玉凯;潘杰;徐斌;;创新是实现江苏水利现代化的内在动力[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桂玲;;教师在远程开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6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7 张喜凤;赵红兵;郭海英;;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朱玉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进行限价改革的内在动力[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玲琴;;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殿钰(作者为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激发内在动力 提高教育质量[N];连云港日报;2005年
2 张玉华;激发企业清洁生产的内在动力[N];青岛日报;2005年
3 张德民 张贤春;孕育内在动力增强团队凝聚力[N];中华新闻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赵伟 本报通讯员 李岩良;1550亿产值的内在动力[N];长春日报;2009年
5 岳欣;为行业科学发展提供内在动力[N];中国建设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陈国东;GMP,药企变革的内在动力[N];医药经济报;2004年
7 刘晓鹏 刘天佐 首席记者 孟宝林;拉近“V”字两端距离的内在动力[N];牡丹江日报;2008年
8 沈继华 杨永清;学深悟透使命内涵 打牢官兵思想基础[N];战士报;2006年
9 王萌、记者 顾伯良;挖掘内在动力 实现资源共享[N];解放军报;2004年
10 本版编辑 李建军 李永道 熊照峰 特约记者 周彦;营造凭素质立身的浓厚氛围[N];人民武警;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韩亚成;学校道德领导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秋贤;“冲破坚冰”——三位浸入式教师成长的故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蔡怡;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余珍有;教师的交际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振华;论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建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迎波;内在动力与中国高校英语课堂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苏芳;化学学习内在动力系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季祥国;浅论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D];苏州大学;2004年
5 梁芬;德国的欧盟政策[D];暨南大学;2006年
6 佘绍扬;《学校管理中的短期行为的表现及防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马静华;从Z校中学教师的职业体验看学校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樊华;教师对口语课堂参与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7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547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