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走向生命世界——杜威与陶行知生命化教育观的比较研究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卢帮明;《汽轮机设备与系统》教改的探讨[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谷贤林;国外儿童教育理论演进探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陈波;;人类教育终生化与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J];爱满天下;2003年02期
10 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龙佳解;蒋晓东;欧庭高;;论杜威的科学划界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单中惠;;赵祥麟与外国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森;;西方关于人的学说与教学动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美云;;解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学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要振生;;略论杜威的素质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黄宇红;;什么样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对我们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9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丹璐;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学明;预备数学教师与在职数学教师关于概率学科知识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马艳粉;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锐锷;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陶行知与杜威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2 黄书光;陶行知:杜威教育理论的改造与超越[J];科学课;2003年02期
3 陈汉才;浅析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本质区别[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4 谭德礼;论道德教育的模式——从杜威“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卞春麒;从“教育即生活”到“生活即教育”——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比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6 王燕;杜威与陶行知儿童教育观之比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胡继渊;杜威和陶行知行动研究思想及实践的浅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01期
9 胡继渊;略论杜威和陶行知的知识观[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11期
10 邵敏;;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消费导刊;2008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良富;;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冯素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3 王飞;;张謇、黄炎培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开拓[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4 卫建国;;陶行知先生是我党的亲密战友[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5 陈屏;;学习陶行知 研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6 张焕欣;;在陶行知先生塑像前[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7 卓国卫;;试论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参加全国陶研骨干培训有感[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8 王雁华;杨耀坤;;春风吹绽课改花——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我们搞课改[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9 阮素芳;;借鉴陶行知思想 建构创新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加拿大唐纳德回忆陶行知[A];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专辑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 陈亚军;杜威:为了理解的纪念[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外哲室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 童世骏 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主任 刘放桐;“中国就是东西文化的交点”[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杨柳新(北京大学);杜威与孔子:互镜的哲学家[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 亢春燕;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颁奖盛典举行[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5 理查德·J.伯恩斯坦(Richard J.Bernstein) 阎勇译;创造性的民主[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杨捷;走进杜威的思想深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杨平;教育要教人过上诗的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徐卫红;陶行知和他的“生活教育”理论[N];光明日报;2005年
9 彭国华;重写大哲的心路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计方胜;校长的权威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国玉;杜威: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D];复旦大学;2010年
2 刘华初;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0年
3 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6 杨日飞;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擎华;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庆东;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比较及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幸玉芳;杜威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文华;杜威“情境”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5 魏中华;审美与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红贞;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平;杜威“经验”概念的独特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倩;培养智慧:杜威课程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1年
9 叶春英;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杨晓;约翰·杜威“经验”艺术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65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5659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