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非认知能力的增值与培养——基于对1107名毕业博士数据的分位数回归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25 15:38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职业发展存在重要影响,通过对已毕业博士在学期间科研态度、创新、合作与交流、职业认知四个维度13项非认知能力的调查发现,非认知能力增值的影响因素不同于认知能力。被动求学对全部样本都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性别、录取方式和独立申请课题也会对部分样本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从促进博士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当考虑在招生录取、导师组培养和自主科研支持力度方面采取措施。
【文章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19年11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二、博士生非认知能力增值测量
(一)测量工具
(二)样本来源及数据基本统计
(三)信度与效度
三、博士生非认知能力增值状况及分布
四、生源和教育因素对博士生非认知能力增值的影响
(一)非认知能力增值的影响因素不同于认知能力增值
(二)不同增值程度博士生受到的影响存在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博士生非认知能力增值总体状况良好。
2. 影响非认知能力增值的因素不同于认知能力。
3. 有些因素的效应仅存在于部分博士生。
(二)政策建议
1. 博士生招生录取不应当过分看重生源出身。
2. 博士生招生录取应当进一步完善非考试录取方式。
3. 更加关注导师对博士生的影响,适当采用导师组制度。
4. 对优秀博士生加大自主科研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工科博士生入学动机及其对学术表现、就业偏好的影响——基于全国35所研究生院高校的调查[J]. 徐贞.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9)
[2]博士职业发展成功的非认知能力特征及教育增值效应[J]. 罗英姿,黄维海. 教育发展研究. 2018(Z1)
[3]我国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与高等教育增值——基于“2016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的分析[J]. 沈红,张青根. 高等教育研究. 2017(11)
[4]大学生能力模型建构:概念、坐标与原则[J]. 杜瑞军,周廷勇,周作宇. 教育研究. 2017(06)
[5]基于IPOD框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研究——以涉农学科为例[J]. 罗英姿,刘泽文,张佳乐,顾剑秀. 高等教育研究. 2017(05)
[6]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 褚宏启. 教育研究. 2016(11)
[7]院校层次与学生能力增值评价——基于全国85所高校学生调查的实证研究[J]. 马莉萍,管清天.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1)
[8]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新途径——EPP(中国)批判性思维能力试测报告[J]. 赵婷婷,杨翊,刘欧,毛丽阳. 教育研究. 2015(09)
[9]什么是好的博士生学术指导模式?——基于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范皑皑,沈文钦.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03)
[10]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博士研究生的视角[J]. 宋晓平,梅红.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8)
本文编号:2937937
【文章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19年11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二、博士生非认知能力增值测量
(一)测量工具
(二)样本来源及数据基本统计
(三)信度与效度
三、博士生非认知能力增值状况及分布
四、生源和教育因素对博士生非认知能力增值的影响
(一)非认知能力增值的影响因素不同于认知能力增值
(二)不同增值程度博士生受到的影响存在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博士生非认知能力增值总体状况良好。
2. 影响非认知能力增值的因素不同于认知能力。
3. 有些因素的效应仅存在于部分博士生。
(二)政策建议
1. 博士生招生录取不应当过分看重生源出身。
2. 博士生招生录取应当进一步完善非考试录取方式。
3. 更加关注导师对博士生的影响,适当采用导师组制度。
4. 对优秀博士生加大自主科研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工科博士生入学动机及其对学术表现、就业偏好的影响——基于全国35所研究生院高校的调查[J]. 徐贞.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9)
[2]博士职业发展成功的非认知能力特征及教育增值效应[J]. 罗英姿,黄维海. 教育发展研究. 2018(Z1)
[3]我国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与高等教育增值——基于“2016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的分析[J]. 沈红,张青根. 高等教育研究. 2017(11)
[4]大学生能力模型建构:概念、坐标与原则[J]. 杜瑞军,周廷勇,周作宇. 教育研究. 2017(06)
[5]基于IPOD框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研究——以涉农学科为例[J]. 罗英姿,刘泽文,张佳乐,顾剑秀. 高等教育研究. 2017(05)
[6]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 褚宏启. 教育研究. 2016(11)
[7]院校层次与学生能力增值评价——基于全国85所高校学生调查的实证研究[J]. 马莉萍,管清天.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1)
[8]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新途径——EPP(中国)批判性思维能力试测报告[J]. 赵婷婷,杨翊,刘欧,毛丽阳. 教育研究. 2015(09)
[9]什么是好的博士生学术指导模式?——基于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范皑皑,沈文钦.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03)
[10]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博士研究生的视角[J]. 宋晓平,梅红.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8)
本文编号:2937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93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