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和人格因素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04:1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和人格因素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心理普查 人格教育 课程
【摘要】: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存在着不足,从深层次方面解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一系列理论依据和方法研究上,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和人格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进行了详细研究。树立先进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构建新型高等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营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而心理健康教育也因其独特使命和茁壮的生命而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如何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类学校以及广大心理健康教育者关注和探索的焦点。国家教育部已为此多次下文在政策上对该项工作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等各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目前各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均己不同程度的开展,在心理教育的模式、实验、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突破。但就心理健康模式而言因其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许多学者和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构建和实验。当前各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多,但被公认和推广却寥寥无几。因此在回顾及总结中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历程及成果的基础上,尽量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并结合最新理论成果,从更新的视角开展有关模式的研究,就成了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人格问题是在成长中遇到的,完全可以通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来解决。通过心理测量、咨询等手段了解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会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帮助,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本文拟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入手,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水平,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水平。同时,结合测评结果,分析了人格的相关特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科学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为更好地开展人格教育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工作部门、管理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心理普查 人格教育 课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一、引言10-15
- 二、研究目的15
- 三、资料来源与方法15-16
- 四、数据调查结果与分析16-30
- 五、讨论30-35
- 六、结论35-36
- 七、结果建议36-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发表论著46-4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金花;;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性原则研究[J];大家;2011年10期
本文编号:807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0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