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迁移:高被引科学家名校集聚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机构迁移:高被引科学家名校集聚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摘要】:向名校集聚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科技精英人才机构迁移的主要特征。通过对243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简历进行分析,以及对其中308名高被引科学家迁移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科技精英人才向名校集聚实质上是指向ARWU排名1~100名的大学集聚。且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精英人才总会向一流大学迁移与集聚,即使这一过程有反复,但最终还是会在一流大学形成集聚,世界一流大学是集聚科技精英人才的主要平台。而要想吸引人才,就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增加中国以及中国大学的吸引力,使之成为顶尖人才的向往之地。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 高被引科学家 机构迁移 人才集聚
【分类号】:G649.1
【正文快照】: 0引言19世纪以来,人才迁移经常成为带动世界经济与科技中心转移的重要变量之一[1],但迄今为止,有关人才迁移的研究主要是对人才国别迁移的分析,机构迁移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向名校集聚是人才机构迁移过程中比较突出的趋势。朱克曼通过对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夏薇,张秀萍;美国高校师资人才流动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05期
2 刘念才,程莹,刘莉,赵文华;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3 张体勤 ,刘军 ,杨明海;知识型组织的人才集聚效应与集聚战略[J];理论学刊;2005年06期
4 刘少雪;;大学与大师:谁成就了谁——以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教育和工作经历为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5 余宏俊;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才集聚战略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年05期
6 赵希男;贾建锋;范芙蓉;王邦林;;知识型组织的人才集聚途径与机制研究——以高等学校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03期
7 田方萌;;海外移民≠人才流失[J];文化纵横;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艾超;;知识型组织人才集聚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2 张旺;;大学排行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思考——基于世界主要大学排行榜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3 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4 芭芭拉·M·科姆;朱知翔;;博士生教育去向何方?——全球变化背景下欧洲的新举措[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5 芭芭拉·科姆;戴甚彦;陈洪捷;;通向博士的路径:在精英选拔与规模扩张之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6 孙丽丽;陈学中;;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年09期
7 彭川宇;;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本集聚模式及路径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8 程莹;刘念才;;大学排名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1期
9 潘奇;;大学排行及其可能的风险[J];大学(学术版);2010年01期
10 张守凤;刘建勋;;基于系统论的知识型组织人才集聚效应的评价研究[J];东岳论丛;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Simon Marginson;;知识经济与全球公共领域(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2 陈建安;李燕萍;毛冠凤;;产业集群区的人才集聚现象理论诠释[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3 关培兰;周新军;;武汉市人才环境现状及优化的对策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郑玉荣;;北京大学医学部“985工程”二期建设的成效和体会[A];医学科研管理前沿与实务研讨班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艾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贞;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谢亚兰;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张慧洁;巨型大学组织变革[D];厦门大学;2003年
9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冬梅;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余登榜;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高校数学学科排名中的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3 曹锐;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区域创新效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新培;大学教师的机构流动与学术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美娜;影响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形成的关键因素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何娟;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高等院校绩效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王月;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娴;重庆人才高地建设的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刘静;东营市构筑人才高地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高峰;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杏珍;浅论人才集聚机制[J];商业研究;2002年15期
2 金喜在,侯银霞;我国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12期
3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4 张凤莲,江丕权;美国经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01期
5 夏国藩,桂文锋;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才集聚战略[J];航空科学技术;2001年02期
6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2期
7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年06期
8 赵祥宇 ,姜宇;产业集聚与区域人力资本集聚[J];技术经济;2003年02期
9 杨光,王华丰;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对我国的经验与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5期
10 赵希男,贾建锋;知识管理的实施障碍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预警机制研究——以北京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朱杏珍;;人才集聚的动力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3 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西北人口;2010年03期
4 蔡永莲;实施优秀人才集聚战略[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01期
5 李光红;陈学中;孙丽丽;;高层次人才集聚与管理机制创新[J];理论学刊;2006年03期
6 黄鹤;;浙江省创新人才集聚载体之优劣势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6期
7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效应演化规律与对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周均旭;江奇;;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机理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孙健;陈建林;李桂玲;;我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的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6期
10 ;筑人才集聚之巢 引海归创业学子[J];江苏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安;李燕萍;毛冠凤;;产业集群区的人才集聚现象理论诠释[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2 苏俊;;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加快培育柳州产业集群[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3 刘小军;;抓实队伍建设 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A];“创新领导科学 增强执政能力”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毓矩;;集聚各类人才服务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谷建全;;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C];2008年
6 谷建全;;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朱咏;黄苏萍;;高铁和同城化背景下浙江文化创意创业人才集聚的机遇与对策[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8 毕东升;蒋建云;;无锡市崇安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报告[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姚德利;王莉;;安徽中部崛起的人才发展战略[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10 张志侠;;从围棋到人才使用的思考[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四)[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商宇;打造人才集聚高地[N];重庆日报;2008年
2 常人社 韩晖;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启动[N];常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周奔;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旗帜下[N];解放军报;2011年
4 通讯员 王勇 陈宁 记者 戴六华 宋广玉;打造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就地产业化发展链[N];南京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莉莉;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N];青岛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银峰 舒薇;构建现代化人才集聚中心[N];长沙晚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岱娜 通讯员 吴长林 实习生 杨林鹏 姚苏洛;汕头加快打造区域人才集聚中心[N];汕头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曹舜奇 通讯员 文兆星 文志军;打造人才集聚洼地[N];益阳日报;2009年
9 上海市金融党委;推进上海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集聚地建设[N];组织人事报;2010年
10 ;以人才集聚促产业积聚[N];无锡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世杰;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双螺旋耦合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陈学中;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才集聚和组织起源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杨芝;我国科技人才集聚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杨柳;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毛冠凤;高技术产业集群人才流动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夏琛桂;我国长三角都市圈人才集聚、扩散与共享的模型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薛燕香;基于迭代引进的项目驱动型企业科技人才集聚能力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3 白极星;新疆人才集聚区域差异分析及模式选择[D];新疆大学;2013年
4 孟雪娇;县域传统产业人才集聚环境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5 付婧;福建省三明市科技人才集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月;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磊;地方政府竞争力对人才集聚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马立恒;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人才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9 尤雯;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潘冬梅;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6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05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