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
本文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
【摘要】: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校企协同创新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意识、学科交叉、科研创新水平的综合提升。浙江科技学院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着力校企协同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行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作者单位】: 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科技处;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校企协同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13YJC880004) 2013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高校学分制背景下的选课现状研究及探索发展”(SCG061)
【分类号】:G647.38
【正文快照】: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主力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及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浙江科技学院以浙江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11期
2 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3 刘勃;刘玉;钟国辉;张建林;;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4 倪凯;金尚忠;孙彩霞;张艳;孙一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5期
5 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年03期
7 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4期
8 柳洲;陈士俊;;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软科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家莉;周永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2 黄政艳;;高职院校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创新;2011年04期
3 陈珍;李晓玲;黄爱龙;;医学院校科研创新团队运行机制研究[J];重庆医学;2010年07期
4 管艺飞;吕杰;马云启;刘丽娜;;基于创新体制下农业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3期
5 高永;王继英;刘维平;程洁红;马飞;孔峰;陈娴;;基于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张仕斌;;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5期
7 夏淑华;;高职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12期
8 宫丽华;;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J];东岳论丛;2010年07期
9 王瑞;刘雍;张淑洁;;对我国纺织学科高等教育内涵及发展方向的思考[J];纺织教育;2012年01期
10 沈金荣;雷凯;束龙仓;;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管艺飞;吕杰;马云启;;基于创新体制下农业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孟庆建;苏燕;;普通医学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探讨[A];首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隋秀凛;邵俊鹏;王义文;段铁群;;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HU Xiaoqian;Zhang Lian;Li Shan;Jiang Dongrong;;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Engineering Ability Cultivation[A];2013教育技术与信息系统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曾卫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林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创新行为及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构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4 李霞;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行为模式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滨楠;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存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泓砚;辽宁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郁嘉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莹莹;高校科研团队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忠;西藏地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曲晔;高校创新学科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覃凌云;欧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认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褚田芬;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葛瑞明;中国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9 高朝虹;基于反馈基模分析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10 宋倩倩;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2 张彦通,李茂国,张志英;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余寿文,李曼丽;培养21世纪的优秀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李茂国,张彦通,张志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5 李茂国,张志英,张彦通;积极推进专业评估与认证,引导工程教育协调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6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及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7 朱高峰;;创新与工程教育——初议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8 朱高峰;;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9 陆小华;熊光晶;陈珠琳;;设计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10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庄哲民;陆小华;熊光晶;;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寿其;王谦;杨敏官;陈汇龙;施爱平;;高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江苏大学流体机械专业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03期
2 胡正寰;努力造就一批高科技工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3 陈坤华;一般工科院校跨世纪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04期
4 杨叔子;厚积薄发 不改“工”姓[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徐敏 ,李明;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11期
6 杨宏;;论工程人才培养的“双线程”教学法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6期
7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8 孟秀丽;;学生社团:高校培养工程人才的有效载体及其实现路径——基于知识共享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年11期
9 罗志翠;对知识经济时代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李永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吶蔾 ;;_灥鹿こ倘瞬排嘤贫瓤刺ㄍ骞こ探逃奈侍饧拔蠢凑雇鸞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国玲;高建军;陈言俊;刘新;贺业建;李莹;刘健;肖峰;;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社会需求的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3 刘宁;;基于校企“矛盾”下工程能力缺失的困境解析[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孙金栋;冯萃敏;吴俊奇;;水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践与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园园 通讯员 高蕾;校企联手“孕育”国际工程人才[N];中国建设报;2011年
2 记者 袁飞;富民安康工程人才招聘会在蓉大放异彩[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3 ;建设国际一流学院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N];文汇报;2010年
4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 左铁镛;学科交叉融合是工程教育创新的基石[N];科技日报;2007年
5 吉兆宁;周济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调研[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6 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周科际;中南大学试验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N];湖南日报;2009年
7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徐建国;企业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期盼[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徐敏邋梁建刚 章迪思;怎样培养未来优秀工程师?[N];解放日报;2007年
9 雷庆;工程教育改革要有紧迫感[N];光明日报;2003年
10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当务之急:培养“实学”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徐斌;创新型工程人才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余晓;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瑾;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贾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周萍;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宪娟;中外合作工程人才培养案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蔡信海;我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毕忠宜;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逄,
本文编号:1207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20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