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追求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基于教师的立场

发布时间:2018-01-09 08:01

  本文关键词:追求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基于教师的立场 出处:《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班级建设 学科教学 综合融通


【摘要】: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但从教师的立场看,当前二者处于割裂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两大领域间面临着时间分配、外部资源、管理保障、外部要求等方面的矛盾困境。班级建设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其与学科教学的融通是时代对学校教育、学生学习的要求,是提升教师生活质量的需要。二者综合融通的根本力量源自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包括教师学生立场的形成、综合融通智慧的生成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Abstract]:Class construction and subject teaching are both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chool education. However,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eachers, they are currently in a state of separation. Teachers in the class construction and subject teaching in the two major fields facing the time allocation, external resources, management security, external requir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ilemma. Class construction not only has the rationality of existence. Moreover, the integration of them with the subject teaching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for schoo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life. The fundamental for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deriv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ositions, the synthesis of the formation of wisdom and the promotion of life stat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学系;常州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重大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与学生发展研究”(11JJD880013)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645.1
【正文快照】: 追求育人为本,强化全员育人,如何聚力?师生互惠的减负增效,何为更佳路径?加强班主任工作,时空在哪?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内在领域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一系列的追问,在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之关系问题上都有体现。作为学校教育两大基本领域的班级建设和学科教学,是许多教师所需承担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姚丽霞;洪明;;美国真的处于危险中吗?——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主旨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龚放;;对江苏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质疑和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04期

3 陈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4 骆新泉;;大、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复状况分析及解决措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5 李继峰;;论高校的教师教育关怀[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04期

6 姜丽华;;日本教育政策的演进及其特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汪家宝;;美国E-learning理念的产生与发展[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红霞;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唐晓娟;美国择校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梅;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丹;二战后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谭佳;澳大利亚TAFE学院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黎进萍;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美国的实践及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鹏辉;当代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型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曹留成;论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学术观[D];河南大学;2007年

7 蒋林;地方高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中南大学;2007年

8 周葵葵;中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萍;科技发展对学制演变之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冬妮;教师进修培训权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珂;;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推进大学生班级建设[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6期

2 华美中加高中"国际化高中生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课题组;柳彩霞;;高中生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3 刘清林;刘燕;;民办高校班级建设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4 李晓旭;;关于民族类高校班级建设的创新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2期

5 黄晓丽;;高校班级目标管理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王帆;;浅谈“80后”如何胜任“90后”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7 许鹏;;论高校辅导员与和谐班级建设[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9期

8 龚秋月;杨翔;徐向春;;浅议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9期

9 杨定鹏;石昌远;李世鹏;闫研;黄达;;高校班级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亚琼;孔德星;;论易班(E-CLASS)在学习型班级建设中的定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二节 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2 王红;;创建和谐班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武锦婷;;高校班级网络化管理的几点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4 王文杰;彭凌云;董静;;博士教师从事新生辅导工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赵苗苗;胡卫星;;如何将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中——由英特尔未来教师教育培训活动所想到的[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宝增;王培光;;电气信息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以人际支持为核心的宿舍班级建设模式初探[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黎邦科;;远程教育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模式初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前言[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10 梁艳智;;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小强 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教师教育亟需学科教学类课程与师资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黑龙江大学 周佳;关于建设关爱型校园的一点思考[N];光明日报;2010年

3 王兴德;努力实现高校管理学科教学内容信息化[N];科技日报;2002年

4 李志全、李燕;开平全国教研重点课题结硕果[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小伟 柯进;安全教育能否让学生远离伤害[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林铭;福建中医学院打造海峡西岸中药研发基地[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玉;让每个班级都成为健康“细胞”[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董盛;教育硕士:历经十年招生体系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记者 金鑫;“雅昌班”:企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本报通讯员  吴素华 汪庆华;优良学风是这样形成的[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云虹;军队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素锦;运用“以学生为本”理念,加强大学班级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阳;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班委会、团支部三位一体的班级建设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蒋桂芳;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燕;高等学校学科德育探讨[D];广西大学;2007年

5 游玉佩;学科文化核心要素及其培育探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柴晓娜;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普通物理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石群雄;“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教师培训项目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乔红丽;中师潜在性德育实践活动途径体系之构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9 肖琳;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何江;Blog与高校本科教学相整合的设计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00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00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1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