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本文关键词: 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出处:《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基层、深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实现社会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从项目化、社会化、基地化、课程化4个方面切实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Abstract]: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level and go deep into society, and perfect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ractice ba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unc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ecifically from the project, socialization, bas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to promote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党办;
【分类号】:G642.4
【正文快照】: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场所为依托、以文化科技卫生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教育活动。自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以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武鹏举;朱宝安;;浅析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23期
2 胡小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6期
3 邹元元;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年04期
5 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王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7 刘韧;易厚;贺宗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杨洞晓;李宛冰;;暑期“三下乡”活动对高校团建的推动作用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淳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动载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谢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姜玉齐;徐和平;;高校不良亚文化产生的原因、消极影响与对策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张军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聂小明;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6 时美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王平;试论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胡悦超;;对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王益峰;;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反思[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赵智;;科学发展观的个体意义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璐璐;曹华;孙志强;;浅谈实现大学生教育机会平等中辅导员的作用[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梦影;姜剑;万慧琳;;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国巧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功能[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段丰;;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德育引导工作[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付莉;;基于语言交际合作原则的高校德育教育用语分析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何树全;;走动式——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初探[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8 杨柳;;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为本”必须创新大学生主体观[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9 康凯;;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维新革命[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10 杨敏;郭晨微;肖亮亮;吴长初;黎卫平;郝一;;“三下乡”对促进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A];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年7月第31卷第4期[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陶丽;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成长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7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悦;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许春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9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凤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走向[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张绍荣;;论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闫丽羽;刘琳;孟雷;;大学生三下乡对当地农民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8年03期
4 马奇柯;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5 张子建;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01期
6 黄阿火;;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再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王玉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展状况分析——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8 武会忠;;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党建带团建[J];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董雨,常杰,胡赛莹;“三下乡”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教育与现代化;1999年02期
10 黄文彬;倪炜;陈立俊;;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夏志学 刘子刚;[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继勋;高校党建带团建历程考察与路径选择[D];湖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卓海丹;;论中国高校典型教育的长效机制[J];学理论;2011年11期
3 罗金艳;;对大学生自我激励长效机制的一种探讨——以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学习型公寓建设为例[J];大家;2011年09期
4 卢秉繁;;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长效机制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5 陈雅君;栾非时;张莉莉;袁维;;社会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林晓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董岑;;浅析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阵地[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2期
8 楼俊君;;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年27期
9 孔伟红;;论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10 曹雪亚;牟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以嘉兴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试论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李萍;;构建高校学生资助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田兆军;;新时期建立高校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与依据性探讨[A];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7年
4 林辉;;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与途径方法[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5 何玲;陈章达;;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6 武龙生;魏巍巍;;固化“平安奥运”工作经验建设平安校园长效机制[A];热诚献奥运 全力筑平安——首都高校平安奥运行动长效机制研究[C];2009年
7 徐玉玺;陈德满;;固化“平安奥运”成功经验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A];热诚献奥运 全力筑平安——首都高校平安奥运行动长效机制研究[C];2009年
8 穆仁;李正元;盖志毅;;地方农业大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监督[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10 田建华;;定位与反思——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作为[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科技大学;探索社会实践长效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储召生 赵秀红;三个大学生的非典型暑期实践故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茜 丰捷 本报通讯员 项建 张程;百万大学生在暑期实践中收获成长[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沫 实习生 赵雅男 路婷;专家建议:大学生暑期实践要有侧重点[N];太原日报;2010年
5 西南石油大学 曹正 徐春兰;“90”后山区支教体验贫困与幸福[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谢静娴 本报记者 刘永安 实习生 孙自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N];开封日报;2005年
7 阮春生 实习生 倪素丹;学做搏击长空的雄鹰[N];丽水日报;2005年
8 章伟岳 项鑫伟 姚春峰;专业 务实 双赢[N];浙江日报;2005年
9 校团委;三千余名本科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奔赴祖国各地[N];新清华;2008年
10 通讯员 郑林庆 江棘 记者 周襄楠;走进广阔天地 感悟时代强音[N];新清华;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海英;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大学;2008年
2 谢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长效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刘畅;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4 王茹;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5 王勇;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程学军;高校和谐德育构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孙义;我国转型时期高校基建部门反腐败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09年
8 朱闽;高校助学贷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肖亚平;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2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8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