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系统评价及构建研究
本文选题:国家创新体系 切入点:高校科研系统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高校已经成为知识创造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源动力,建立适合的科研运营机制对高校至关重要。以国家创新体系为背景,通过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关注层面,结合高校科研系统的特征,总结出高校科研系统的指标体系。随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价,并给出的这些要素的权重及归一化的排序。最后以这些因子及排序为依据,给出了高校科研系统构建建议,对高校建立适合的科研系统有参考意义。
[Abstra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source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he source power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suitable scientific research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s the background. By analyzing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concerned level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n evaluates these elements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inally, based on these factors and ranking, the autho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of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uitable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西安邮电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研究院;
【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西安市国防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共享机制研究“(HJ1104(4))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仕明,唐小我,杨家伟;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使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2 陈桂尧,孙伯灿;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高校、市场与技术转移——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再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3 徐继宁;;国家创新体系:英国产学研制度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 李荔;王明和;张晓耘;;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研目标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0期
5 孙超;龚新桥;;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学化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1期
6 赵文平;许宁;;大学科学研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03期
7 张炜;杨选留;;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与研发机构的作用与定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04期
8 宋文学;高校科研系统综合效能评估指标[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竞;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发展四川IT产业[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2 李子彪;胡宝民;陈亮;;地方高校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研究——对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年02期
3 李会;齐怀琴;房汉雄;;通信电子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7年05期
4 林海芬;苏敬勤;;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评介及启示[J];管理学报;2010年04期
5 宋一;;西方发达国家弘扬时代精神的经验与启示[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宋静雅;;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英高技术产业波及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5期
7 孙文祥;高校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2期
8 于丽英;;上海与西部地区科技合作模式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2期
9 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3期
10 金镭;徐樟有;王怀英;;浅析石油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新斌;王东江;肖胜旗;;大学校长与大学创新[A];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司云波;面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校企技术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王飞;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会良;大学技术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朱军文;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7 邬伟娥;知识转移视角的大学学术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易先忠;自主创新、技术模仿与中国技术赶超[D];湖南大学;2008年
9 张永宁;基于知识转移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海滨;基于界面理论的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许红梅;产学研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高燕楠;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丽萍;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及发展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成玉飞;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及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6 彭炳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胡凯球;高校科技创能力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杨轶波;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演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程丽明;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辉琴;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湛毅青;;英国政府对大学科研的资助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2 王春法;游光荣;;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内涵[J];国防科技;2007年04期
3 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李同明;战略转型是提高我国高教投资效益的根本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01期
5 许宏;从“硅谷现象”看我国大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角色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6 G·卡斯帕尔,夏洪流,周刚,曾明,邹鹏;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7 王章豹;唐书圣;;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高校自主创新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12期
8 米加宁,黄丽华;英国高新技术政策的实施和经验[J];决策借鉴;1996年05期
9 殷朝晖;沈红;;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1期
10 潘发勤;英国高等教育新政策:公众的评论和政府的应答[J];世界教育信息;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皙;刘巨明;;院校教学保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综述[J];考试周刊;2011年51期
2 王坤;柳玉娟;;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5期
3 赵玉明;高玉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J];科技资讯;2011年21期
4 陈云;;基于AHP的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泉州市两所高校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腾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6 冯丹丹;程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网站评价研究[J];情报探索;2011年06期
7 李玉秀;戴成秋;;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6期
8 张瑞芳;;基于AHP的工科学科评估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2期
9 孙福田;孙立群;吴昌友;王吉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马行超;;高校人才引进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子睿;史伟;王艳霞;;农林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伟;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N];人民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黄蔚;高校科技: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基础研究的主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教育部副部长 赵沁平;高校应成科技创新生力军[N];大众科技报;2005年
4 科教;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党委书记 周绍森;高等教育要实现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南京大学校长 蒋树声;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N];科技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翟帆 储召生;启动高校科技创新工程 完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创新能力[N];科技日报;2002年
10 陈静远;大学科技园 中英各不同[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年
2 马小洁;高校院系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K.H.U.D.Nandana Kumara(Kumara Uluwatta);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高等教育体系重构[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夏敏;我国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评价与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凤慧;高校教师组织承诺结构与提升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方宝红;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于艳玲;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媛媛;高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琼;高校决策支持系统中发展评估模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薛冠夫;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陈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综合评价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左文龙;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博超;基于AHP灰色关联法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7 周青;国家助学贷款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张阿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9 王攀;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唐颖;平衡计分卡在C独立学院绩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07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07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