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机制的心理学基础
本文选题:思想政治理论课 切入点:教育教学 出处:《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教学引导机制,在引导与认识、引导与情感、引导与意志、引导与审美、引导与个性心理多个方面,都存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心理活动,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引导机制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
[Abstract]:The guiding mechanis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guidance and cognition, guidance and emotion, guidance and will, guidance and aesthetics, guidance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hat is to say, the guiding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ased on certain psycholog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与培训基地办公室;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毅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国富;孙金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7期
2 黄振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年1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国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胡仕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02期
3 杨正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1期
4 卢清昌,昝启均,刘晓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年04期
5 张桂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三维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6 傅红;滕燕;陈柯蓓;;教师因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何建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年36期
8 赵玉华;;针对学生心理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5期
9 王树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尝试[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10 邢建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昌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体式教学[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张立梅;;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张维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的几点思考[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小新;;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顾海良;;关于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问题[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睿;;关于定位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几个问题[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7 曾令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8 李裕娴;;论地方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郑声文;陈为旭;;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其对策[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10年
10 刘彦红;张蕾;;我们需要提倡的师德[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欣;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局面[N];青海日报;2008年
2 多卫 罗鸿 晶晶;联大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N];淮南日报;2011年
3 钱诚;江苏全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N];江苏教育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我省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N];山西日报;2008年
5 西北工业大学 商存慧 樊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N];人民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王炳华 李静 本报记者 马跃华;新资源、新途径、新载体[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陈婉婉;枯燥面孔“活”起来[N];安徽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周波;教教健身操 也能挣学分[N];成都日报;2008年
9 广西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家组首席专家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韦日平;“八○后教师、九○后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N];光明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晖;全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召开[N];河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艳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凝聚力作用的定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郑自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鸿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彦俊;“实习支教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爱君;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刘孙渊;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维薇;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张占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应兆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元芳;四川省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曹福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6 刘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低效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亚琼;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D];郑州大学;2012年
8 王立华;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原因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牟兴;大学生主体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年
10 张丽丽;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26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2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