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
本文选题:卓越工程师 切入点:培养方案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适应性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适应性进行研究,提出了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研究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Abstract]: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plan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and the reform of adaptive teaching of social demand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scheme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social dem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resear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mai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view of the abov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哈尔滨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分类号】:TB-4;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2 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安;沈恒根;;基于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制度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岳继光;余有灵;苏永清;张志明;;坚持控制理论特色 注重工程能力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3 盛朝强;谢昭莉;柴毅;;培养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4 周晓;郭玉堂;朱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论教师素养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期
5 吴建强;吴辉;;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S2期
6 潘炳玉;徐云博;;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年07期
7 张国梁;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俞仲文;关于发展高等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9 俞冰;;中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与工程管理认证培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10 王孙禺;孔钢城;雷环;;《华盛顿协议》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借鉴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红霞;教学工程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乐;基于EO匹配的科技人力资源迁移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孙健;大学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及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沈漪文;基于能力框架的HRST能力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马建强;菲利普·赫梅林斯基工程伦理思想述评[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范桂梅;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成名婵;工程领导力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胡玉巧;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毛诗焙;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三双”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6 白逸仙;社会需求导向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孔文;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及启迪[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石芳娟;工程哲学视野下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姚茜;强化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绍峰;熊晓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Z1期
3 邹绍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J];成才之路;2009年26期
4 杨士勤;李高建;;热动设备与应用专业培养方案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6期
5 张生;李畅游;王耀强;吕志远;杜建民;;水务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教改实验方案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勇;李剑峰;;培养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探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年06期
7 叶四桥;陈洪凯;唐红梅;;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8 汪龙生;;发展我国航海高职教育的思考[J];航海技术;2009年04期
9 金凌志;曹霞;李豫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02期
10 牛永红;武文斐;金光;王晓彤;顾洁;温建军;;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忠;杨存祥;冯巧玲;张志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夏健刚;刘天琪;宁元中;颜嘉玲;;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按大类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胡翔勇;向学军;袁兆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任光圆;马玉富;王建华;夏国园;俞爱月;;树立全科医学理念 培养面向社区基层为目标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A];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陈亚爱;李颖宏;于苏华;周京华;杨立永;;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6 李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7 王伟;李伟;马景兰;郭屹松;张永丽;;基于CDIO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李春茂;王莉;王英;朱峰;;电工电子系列课程设置方案[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旭云;王英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丁晓玲;曾桂香;;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2006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慧颖 罗博;硕士读两年,,学生社会都还不适应[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文清 李江涛;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制,由三年改两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张国圣;重庆科技学院:将“人际交往能力”纳入培养方案[N];光明日报;2006年
4 杜贵明;首批注册金融分析师有望上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本报记者 慕卿;面向西部民族地区 凸显法学经世情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徐敏;最光辉的职业,从这里起步[N];解放日报;2007年
7 本报通讯员 江教处;江苏理工大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化[N];光明日报;2000年
8 铁宝;“2+1”的育人模式[N];中国建设报;2005年
9 张婷;大观区:坚持以校为本 全面推进教学改革[N];安庆日报;2006年
10 潘光;教学改革已成职校发展内在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柴俊;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肖正德;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建星;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章高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应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玲;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之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夏敏;我国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评价与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杨琳;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钰;创新学习及其在中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庄妍;基于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逯维;社会建构理论与任务型语言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杜祥培;女子大学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6 肖起清;试论素质教育大趋势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蒋欣;开展STS教育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何燕子;地理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计划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蕴珊;闽台鞋业教育比较研究及发展趋势[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敬贤;当代中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落后原因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27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2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