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6 16:02

  本文选题: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 + 组织学习 ; 参考:《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以及不断涌现的非连续技术变化,对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然而,由于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有限,很难满足技术创新对资源的需求,从外界获取各种创新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与大学合作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互补和共享双方各自的优势知识资源,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获取外部知识资本作的过程中,企业知识转移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学者研究的成果表明,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效率会在很大程度受到网络自身特性的影响,但是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却一直没有得到证明。所以,着重研究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肯定了企业组织学习能力、潜在吸收能力在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中的作用,构建了以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以潜在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概念模型。本文通过河南省企业实证,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变量间假设,揭示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路径。本文得出的结论有以下几点: (1)校企合作创新网络是企业从外部获得创新知识资源的重要关系途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不同结构和关系特征维度对知识转移绩效有不同的影响。 (2)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在整个知识转移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在组织学习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中,企业潜在吸收能力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企业利用校企合作创新网络,提升自身组织学习能力以及潜在吸收能力,实现有效知识资源成功转移,提高自身创新效率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Abstract]:The life cyc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shortened day by day and the continuous 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changes are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enterprises.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 resources owned by the enterprise itself,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resources.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enterprises to obtain all kinds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from the outside world.Therefore, it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for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network of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with universities, complement and share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for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In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external knowledge capital,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transf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novation networks will b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itself, but the mechanism of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n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 has not been proved.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n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studies, this paper affirms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ility and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The conceptual model is based on the potential absorption capacity as a regulating variable.This paper verifies the hypothesis of variables put forward by the empirical study of Henan enterprises, and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n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1)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enterprises to obtain innovative knowledge resources from the outside. The different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 dimens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ility of enterprises plays a part of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3) in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the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plays a par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guiding functio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use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i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ility and potential absorption ability, to realize the successful transfer of effective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to improve their own innovation efficiency.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9.2;G6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要武;王衍行;张云婷;;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管理机制[J];企业管理;2009年06期

2 龚毅,谢恩;中外企业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效率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3 张莉;齐中英;田也壮;;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05年11期

4 孙利君;;基于组织学习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王能民;杨彤;汪应洛;;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的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3期

6 唐炎华;石金涛;;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年01期

7 王连娟;;隐性知识管理文献综述[J];情报科学;2006年04期

8 周建;周蕊;;论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5期

9 张永宁;陈磊;;知识特性与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吴洁;刘思峰;施琴芬;;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体系与知识转移研究[J];企业经济;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树俊;康萍;蒋梦莉;张晓瑞;;知识类别在知识转移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关丽华;;ERP中的技术和人[A];冶金企业MES和ERP技术实践论文集[C];2005年

3 陈守明;张志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4 禹献云;曾德明;;基于多Agent的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5 蔡翔;李翠;冯美珊;;知识型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的若干命题[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复杂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粘滞知识转移机理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曹兴;宋娟;;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浩;;多事业部企业内的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露;任娟;左美云;;ERP中知识转移的类型与方法[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蔚剑枫;欧阳桃花;胡浩松;;基于知识转移的企业跨国经营创新能力研究——以西门子为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璇;“知识转移论坛”力推莞港合作[N];科技日报;2010年

2 刘芳;知识转移论坛2010力推莞港合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徐恒;进入中国市场 知识转移是挑战[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董小英;知识转移之道[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祁红梅;知识转移的管理[N];中国质量报;2008年

6 SAP中国培训部经理 张儇;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知识转移[N];中国保险报;2005年

7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左美云;信息化建设中的六类知识转移[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丁艳;透过知识转移与中国企业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9 ;驾驭变化:SGM项目中的变革管理[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10 宋华;创新,向生态型经济转化[N];珠海特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宇;知识转移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吴勇;信任视角下研发外包知识转移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易加斌;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知识冲突、沟通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李晓宇;ERP实施中知识转移模式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许强;基于知识转移的母子公司关系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吴晓冰;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邓灵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8 肖小勇;基于企业网络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尹向东;我国钢铁企业并购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李一楠;母子公司知识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淑华;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作用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王云龙;知识传承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铜安;个体、群体、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4 王小趁;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5 李丹;体验深度对“企业—顾客”导向型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文静;基于网络动力学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磊;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吴勇慧;组织内个体层面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张丽娜;特许人对特许加盟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10 王磊;基于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59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59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0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